观察物体案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
干窑小学 丁麟
教学设计理念: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意在从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进行革新。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的搜集、汇报、展示、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共同推进学习过程。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41~42页例3 。“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节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通过对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正确描绘出相应的图形;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形状的物体可以得到不同的图形,并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在与计算机的交互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事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会从不同角度看出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图形。
教学难点:
比较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
信息技术应用的意图和方法:
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根据指定的物体观察出不同角度的图形,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图形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题西林壁》诗画图片。
请一名学生朗读这首诗,再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
出示一组照片,下列相片中是什么?
让学生说出是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
?这些相片中看到的形状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学生说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因为观察的位置不一样。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二、互动探究,获取新知
1、共同观察、掌握方法:
带领同学们一起观察一个物体:
(1)观察:从正面看,你能看到几个正方形?
(2)验证,画出正面看到的图形。
分别按照“观察-验证-画出”的过程,画出从它的上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图形。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研究观察一个物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可以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四个角度进行观察。
2、得出结论:
观察物体可以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四个角度去观察。
3、互动学习,合作交流:
(1)掌握了研究方法,我们就要试一试。
研究的方法:从四个角度观察。
研究的过程:观察从四个角度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
如果有困难,利用鼠标旋转物体看一看。
尝试着在纸上画出形图。
选择物体进行研究。
学生利用交互工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利用互动工具,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研究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并能画出。
(2)合作交流:
交流自己研究的物体。
汇报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总结学习过程,互动生成。
4、小结: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可能会怎样?
三、在线检测,巩固知识:
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交流、重测让学生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的房子模型,有的从某一面看到的是长方形,先找一找是哪几个,再分别说一说是从哪面看到的?
可以从正面看到的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