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秦皇岛市净土计划.docx

发布:2018-10-21约1.61万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秦皇岛市“净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 工作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净土行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政发〔2017〕3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安全利用,明确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促进土壤与大气、水污染协同治理,严控新增污染,减少污染存量,提升土壤环境承载力;突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大重点,系统实施分类别、分用途管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强化技术、政策、法治和组织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的全市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为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重点区域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控制,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全市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主要指标:到2020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一、加强基础监测调查,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状况 (一)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在分析整合相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以农用地和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制药、铅酸蓄电池行业(以下简称重点行业)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期编制完成秦皇岛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方案;2018年底前,全面查明农用地污染面积、分布及其污染程度;2020年底前,全面掌握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和关闭搬迁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及污染地块分布,初步掌握污染地块环境风险情况。建立10年为一个周期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制度。(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等部门参与。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北戴河新区管委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二)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按期完成我市国控监测点位布设,启动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2018年底前,结合土壤详查情况,在昌黎、卢龙等产粮(油)大县和昌黎、卢龙、抚宁等蔬菜产业重点县以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交通干线两侧等重点区域,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2020年底前,综合考虑农用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集中连片度、土壤类型、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因素,逐步完善我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区全覆盖。(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参与) (三)提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环境监测机构在土壤理化指标、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应急监测等方面能力建设。2018年底前,建成满足土壤环境监测样品存储、信息采集、数据查询的全市土壤样品库。自2017年起,组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整体规划,整合环保、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现有资源,提升各级各有关部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引导企业完善自行监测能力,到2020年,建成职责明确、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统一高效的土壤监测体系。(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局、市农业局等参与) (四)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环保、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部门土壤环境数据整合集成,2018年底前,利用各部门土壤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检测、耕地质量监测、污染源排放、土地利用现状等相关数据,按照省级工作部署建立土壤环境数据库,构建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2019年底前,实现数据实时查询、动态更新。完善土壤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编制数据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逐步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大数据在土壤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资源利用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2020年底前,建立较为完善的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参与) 二、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科学划分农用地质量类别。根据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要求,将农用地按污染程度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三个类别,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2018年6月底前,完成全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类别划分工作方案制定工作。结合土壤详查结果,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20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