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有关问题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有关问题的思考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00030)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401520) 张友鹏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对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控制活动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at first that the meaning of controls inside the state-run commercial bank of our country, then direct against the existing problem inside the commercial bank,plays a deeply analyzing, perfec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ctivity to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inside the state-run commercial bank of our country finally.
Keywords: State-run commercial bank Internal Control Control Activitie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运行的安全。强化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除加强其外部监督管理外,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9月7日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定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度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指引》对内部控制活动的论述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方法、程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具体的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的目标是确保银行的合规合法经营,确保自身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确保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与完善。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出台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的要求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
1、风险控制意识不足,对内部控制问题认识有偏差
由于产权制度等体制方面的缺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风险控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各级管理层在拓展业务的同时,没有树立“内控优先”的指导思想,重短期业绩轻长期效益,重存款轻资产质量,没有将内部控制活动当成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在工作中缺乏遵守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粗放经营行为的惯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换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转换体制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体制建立前,传统的经营意识和行为方式还有较大的惯性。在同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积累的不良资产无法消化,资产失去流动性,当面临支付危机时,国有商业银行违规经营、高风险运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科学,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1)制度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处理相关业务,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对综合柜员之间、会计和储蓄综合柜员之间,综合柜员与上级机构内部往来控制以及综合柜员制业务检查等制度建设上,没有能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基层机构照搬照抄原会计、储蓄业务柜员制的有关规定,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点,表现在:片面追求扩大业务规模,创新业务品种,对伴随业务发生的各类型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导致风险积累、扩大,造成巨额损失。
(2)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脱离实际、针对性差,且贯彻执行落不到实处
一是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如大额现金支付的审批制度规定,5万以上的现金支付需办事处分管领导审批,但在基层网点遇到此类情况处理时常常事后补签,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二是部分针对性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病无病一起服药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经常不考虑每个行的具体情况,比如预约取款查证制度在业务较大的网点执行时延长了其他客户的时间,招致了客户的不满,一段时间下来后,基层网点机构往往又回到以前的做法上去了。
三是制度贯彻不力。许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只发文件不抓落实,遇到具体问题,灵活性讲得多,原则性讲得少,以种种“理由”加以变通和回避,甚至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