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与 团队精神培养222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合作学习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磨合力测试: 1、学生是学会的还是老师教会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2、要老师有什么用?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3、要学校和班级有什么用? 在诺贝尔奖设立前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第二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65%;第三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75%。(美国 朱克曼) 一、合 作 学 习 古今中外合作学习的典型范例 三国时,孟宗就学于南阳李肃,他母亲特意为他缝制了厚褥大被,为的是孟宗多交些学友,厚褥大被就是为夜晚同寝的同学准备的。 无机化学家游效曾院士回忆他的中学时代,中学同学老师间经常找些数、理、化的难题互相磋商、辩论。从奥妙的“黄金分割”到矿石收音机的制作,都紧紧吸引着这群热爱学习、 刻苦求学的少年。 法国两位著名的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了探索化学上的 “定比定律”,他们激烈地争论了9年,最后,普鲁斯特获得了成功,但他把一半功劳归功于贝索勒。由于贝索勒对他的观点提出种种质疑,才激发了他的智慧,迫使他更加深入研究“定比定律”。 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冯·卡门的寓所,经常宾客满堂,有知名教授,也有学生和助手。他们用不同国度的语言交流,进行无拘无束的争论,洁白的桌布上写满了各种数学方程式,宝贵的思想火花就在这种不断的讨论、争论中迸发。有人担心自己的观点因在讨论中公之于众而被人据为己有,但冯·卡门坦然地说,与人交流讨论,只会丰富自己的思想,开拓自己的视野,纠正自己的失误,收获总会大于输出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年轻时喜欢用晚上时间,约请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边喝茶, 边讨论学术问题。他把这种聚会冠以“奥林比亚科学院”的美称。他早年的一些重要论文,几乎都在这个“科学院”讨论过,他在创立相对论的前前后后更是经常和朋友一起讨论哲学和物理问题,为创立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法国一群十八九岁的学生组织了一个名叫“布尔巴尔的事业”的数学研究团体,激烈地争论和研究数学问题,被人戏称为“疯子会”。正是他们出版了可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原本》,形成了“非欧几里得”新学派之一。 本世纪30年代, 美国哈佛医科大学每个月有举行一次“科学聚餐会”的习惯,各方面的学者和专家都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参加讨论。后来,参加这个“聚餐会”的学者和专家都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工又高度融合,生产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日趋增强的时代,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就显得更为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生产研究,人们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而且往往包含着多学科意义的内容,所以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胜任,需要多种人才通力配合,多方面的知识高度综合才能解决。真正优秀的人才,不仅自身素质条件要好,而且与团队伙伴合作的契合程度要高,以及配合别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具有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的能力与品质已成为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合作学习 (一)定义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并以小组总体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王坦 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教育改革研究》 (二)合作学习的历史及发展 1、历史 公元1世纪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学派认为“学生从互教中受益”肯定了学生之间合作的价值。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主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相受益”,不仅仅肯定了学生之间合作的必要,而且也肯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的重要性。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学教育中,一直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 “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陶行知《小先生》(1932年) 2、发展 18世纪英国倍尔开设了“英格兰学校实验”,其中就尝试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