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胃肠道早期癌或癌前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只有浅层粘膜下侵犯,同时无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 1、消化道息肉及各种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可以一次完整切除病变。2、消化道早期癌,结合色素放大内镜、超声内镜检查,确定早期癌的浸润范围和深度,对局限于粘膜层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粘膜下层早期癌,ESD治疗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3、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等,超声内镜检查确定来源于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的肿瘤,通过ESD治疗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在日本,目前几乎一半以上的早期胃癌、大肠癌都是通过ESD来完成治疗的。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有哪些优点 能完整切除大于2cm的较大病灶,并且具有较低的复发率。 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以往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创伤大,患者恢复慢,而且切除病变器官后,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避免肿瘤残留与复发,与传统的胃大部切除术或胃肠道早癌根治术相比,ESD损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 与其他内镜下治疗一样,ESD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主要并发症为出血、穿孔,发生率约5%-8%。对于术中出血,可在内镜下电凝或使用钛夹等方法控制,术前、术后应用止血药可有效预防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发生;ESD并发的穿孔通常较小,一般在术中即可发现,可予钛夹缝合、术后胃肠减压、禁食、防治感染等综合方法治愈。仅少数患者需外科治疗。即便如此,ESD仍是一种简便、有效、创伤性小,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的治疗胃肠道病变的方法。 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技术,在护理方面还有很多盲区,掌握ESD患者术前护理是重点,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术前,患者不仅担心手术过程的痛苦还担心手术后的效果,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等,多向患者介绍ESD的相关知识,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的信心。同时宣传ESD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风险小,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一般护理 做好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型、心电图等,放松心情,保持环境舒适。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心肺功能障碍、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的治疗。为预防术后出血术前3天常规静脉滴注维生素K1,备血,予以抑酸、护胃、等护理。 术后护理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禁水,因创面大小和深度不一,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禁食时间长短不同,一般术后48—72小时完全禁食禁水,72小时后若无腹胀,腹痛,可进食流质,逐渐过度到半流,食物温度38-40℃为宜,不宜过冷,禁食粗糙,粗纤维,过辛辣的食物。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禁食的重要性,是术后护理的要点,需重视。 腹痛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的变化,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出现腹痛,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不可随便使用止痛剂【3】。对腹痛剧烈疑有穿孔者应行腹部立位片检查。有患者因情绪紧张,过分关注术后患者身份,总觉腹部不适,此时应及时进行心里疏导,告知腹痛是ESD术后的常见症状,应放松心情,缓解疼痛。 出血 ESD患者术后出血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大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有关,出血发生时间不一,若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险,严重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施行ESD手术操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特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止血器械,采取适当的手法安全确切的止血。剥离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应立即用冰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明确出血点后热活检钳钳夹出血点,或以钛夹、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喷洒及肾上腺素注射等方法止血,ESD术后创面较大止血相对困难,一定要找到活动的出血点,不能盲目止血,应慎重。 穿孔术中穿孔是ES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一般较小,术中能及时发现。术后如发现患者出现剧烈腹痛或者体格检查腹肌紧张,腹部呈板状腹,应立即报告医生行腹部立位片,及时处理。对于穿孔的患者首先采取保守治疗,予以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应用抗生素等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病情没有进一步加重则保守治疗的成功性很大。若无效果应立即采取外科手术,在此期间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痛苦。 出院指导 交代患者出院后保持营养均衡,忌暴饮暴食、戒烟酒,等刺激性的食品。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稳定,出院后患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