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理健康论文: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摘要】关注心理健康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特别是在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情绪的调节能力方面更有独到的功能。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心理素质;自信心
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一种体育过程。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 、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其它活动都不能取代的。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是充满自信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了解,相信自己的身体是可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的。从一个健康的身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何止是体格外表的美感?那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坚韧性、灵巧性和自信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不是生存技能,也不是大多数人的谋生的手段,但它却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一个左顾右盼的人与一个勇往直前的人怎能同日而语呢?前者必定要比后者的麻烦多,后者必定要比前者的成功率高。因此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锻炼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增强合群力。
合群力是社会交往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在由于体育活动具有群众性、竞争性,因此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课中,特别是在群体游戏比赛中,要取得胜利,是要靠集体的甚至默契的力量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如做“猎人打猎”(用投小沙包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但要让学生明白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二、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是一种积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自我评价,它表现为喜欢自己。
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学生生活在条件较好(衣食无忧)的顺境中,所以当他们遇到诸如成绩下降、竞赛失利、时就会变得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遭受挫败、丧失信心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适度的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激源,通过紧张、有序的体育锻炼,可以克服他们的受挫心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够很好地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而且体育运动后,人会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更能拥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上能使受挫者走出困境。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抗挫能力。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一项运动后,可以体验到一种成功感,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体育锻炼使学生获得的价值不在于运动本身,而在于从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与喜悦的体验特别是那种经过自身刻苦锻炼而达到的成功。
三、体育锻炼能更好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从小养尊处优,不懂得去拼搏去争取。表现在遵守纪律不能持久,学习散漫,体育锻炼不能坚持等。有非凡的意志力才能胜任很多工作,甚至能开发无限的潜能。而无限潜能的开发最终要靠意志力。体育锻炼如何才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呢?如长跑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品质;还有其它如打篮球、游泳等,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活动本身就要求人具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因而也是磨练意志的良好途径。体育锻炼能激发青少年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始终保持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斗志。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一定的意志,他是很难上好体育课的,体育有很多内容,比如800米耐久跑,就要学生动员身体的全部力量,克服身体的惰性,克服由于供养不足造成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