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禅宗 第四节 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佛教三宝 一、佛 二、法 三、僧 一、佛 (一)含义 佛是“佛陀”的简称,乃“觉者”、“智者”之谓,也是佛教徒想象创造出来的神。 (二)神阶 佛教宣扬的神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原来古印度神话中的“神”,如:四大天王、韦驮、天女等。 一类是佛教徒想象创造的神,分为三等: 第一等是“佛”(又称佛陀、如来,小乘教专指释迦牟尼) 第二等是“菩萨”(也称大士,其所以未成佛,乃是因为“觉行”未满) 第三等是“阿罗汉”(也称罗汉、尊者,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是所 谓“永生不灭”的神) 二、法 (一)四谛(也称“四圣谛”) 谛:真理之意。四谛:苦、因(或集)、灭(或尽)道 其中“道”谛指达到涅槃境界的道路,有“戒、定、慧”三学 (二)缘起论(即十二因缘) 佛教将人生划为彼此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过去二因 现在 五果 现在三因 未来二果 三世两重因果 (三)四法印 佛教宣传的佛法可用四句话来概括: 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 诸法无我: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 有漏皆苦:人若不能断绝六个根本烦恼(贪、嗔、 痴、慢、疑、恶),便将永处痛苦 涅槃寂静: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极乐世界 三、僧 僧是僧伽(梵语Sangha)的简称。意为为“和合众”,即信奉佛法的出家僧人集团。四人以上就可称僧伽。 僧伽对佛教的弘扬住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佛教要把僧列为三宝之一。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历程 一、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 二、隋唐的兴盛期 三、宋以后的衰落期 一、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 一般认为佛教在汉初传入;魏晋时由于政治黑暗,战争不断,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而南北朝时更是由于皇帝为代表的最高统治者都笃信佛教更使佛教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说来南北朝的佛教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译经事业相继不绝 (二)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大多笃信佛教 (三)大建佛寺,大凿佛窟,僧人数量空前增加 (四)佛教不断向民间普及 二、隋唐的兴盛期 (一)寺院林立 (二)僧尼众多 (三)宗派形成 三、中国的佛教——禅宗 (一)禅宗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禅宗的形成是印度佛教变为中国佛教的显著标志,大体可以六祖慧能的成名作为分界。慧能之后,南宗的顿悟取得绝对优势. 慧能不识字,但具极高的天赋,尤其是对空无的悟性。他提倡的是一种明快简捷、直指心性的修行方法,带有明显的中国化特征。 (二)禅宗的基本观点 1.见自性:禅宗讲究“禅悟”,“即心见佛,见性成佛”。 2.顿悟:禅宗将人心佛性化,认为一切修行不过是明白性,也即识本心。并且这是一种直指本心的“顿悟成佛”。 3.无念:禅宗主张修行要排除一切欲念。“无念”是最高法旨。 4.证实相:禅宗的实相指的是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那个实在的本体。这实相真实又清静,但隐于现象之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 5.自由:这是一种境界。是成佛之后的自由,这是禅宗最大的特点。随缘而心不离禅,行无碍。 四、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一)面对大千世界,心如古井 (二)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 第九章 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思考题 一、四圣谛 二、“戒、定、慧”三学 三、为什么说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大发展? 四、为什么六祖慧能的修行方法对广大修行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五、禅宗的基本观点是怎样的? 六、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是怎样的? 七、谈谈对“处逆如顺”人生态度的理解。 一、四圣谛 佛教的基本教义。 “谛”指真理。 四谛即:苦谛、 因(或集)谛、 灭(或尽)谛、 道谛。 二、“戒、定、慧”三学 佛教日常具体的修行方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