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坑降排水施工交底培训.ppt

发布:2020-02-25约4.53千字共6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井分类 根据地下水有无压力,水井分为无压井和承压井。当水井布置在具有潜水自由面的含水层中时,称为无压井;布置在承压含水层中时,称为承压井。 当水井底部达到不透水层时称完整井;否则,称为非完整井。水井的类型不同,其涌水量计算的方法亦不相同(见图1-35、图1-36)。 a)无压完整井 b)无压非完整井 图1-35 水井种类 c)承压完整井 b)承压非完整井 图1-36 水井种类 ▲无压完整井的环状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 式中:Q——井点系统的涌水量(m3/d); Κ——土壤的渗透系数(m/d) 最好通过现场扬水试验确定,也可查表; H——含水层厚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S——不利点的水位降落值(m); X0——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圆半径(m), F——环状井点系统所包围的面积。 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会遇到无压不完整井的井点系统,这时地下水不仅从井的侧面流入,还从井底渗入,因此涌水量要比完整井大。为了简化计算,仍可采用上式,仅将式中H换成有效深度H0;H0可查下表1-2,当算得的H0大于实际含水层的厚度H时,则仍取H值。 ▲无压非完整井的环状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 S’/(S’+ ) 0.2 0.3 0.5 0.8 H0 1.3(S’+ ) 1.5(S’+ ) 1.7(S’+ ) 1.85(S’+ ) 表1-2 有效带的深度H0值 注:1.S’为井点管中水位降落值; 为滤管长度; 2.当计算的S’/(S’+ )处于两档之间时,可采用插值法计算。 (2)井点管数量与井距的确定 确定井管数量先要确定单根井管的出水量。 单根井管的最大出水量为 式中: q——单根井管的最大出水量(m3/d); d——滤管直径(m); L——滤管长度(m); Κ——渗透系数(m/d)。 ▲井点最少数量由下式确定: 井点管最大间距为: 式中: L1——总管长度(m); 1.1——考虑井点堵塞等因素的井点管备用系数。 求出的管距应大于1.5d,小于2m,并应与总管接头的间距(0.8m或1.2m)相吻合(并由此反求n)。 (3)抽水设备的选择 常用的真空泵有干式(往复式)真空泵和湿式(旋转式)真空泵两种。 干式真空泵由于其排气量大,所以在轻型井点中采用较多,但要采取措施,以防水分渗入真空泵。 湿式真空泵具有重量轻、振动小、容许水分渗入等优点,但排气量小,宜在粉砂和粘性土中使用。 抽水设备一般都已固定型号,如真空泵有W5、W6型。真空泵在抽水过程中所需的最低真空度hk,可由降水深度及各项水头损失计算得到。 hk=10(h+Δh)(KPa) 式中: h——降水深度(m),近似取集水总管至滤管的深度; Δh——水头损失值(m),包括进人滤管的水头损失、管路阻力及漏气损失等,近似取1~1.5m。 水泵一般也配套固定型号,但使用时还应验算一下水泵的流量是否大于井点系统的涌水量(应增大10%~20%),即水泵流量Q1=1.1Q。水泵的扬程是否能克服集水箱中的真空吸力,以免抽不出水。 (4)井点管的埋设与使用 轻型井点的安装程序是按照设计计算的布置方案,先排放总管,在总管旁靠近基坑一侧开挖排水沟,再埋设井点管,然后用弯联管把井点总管联接,最后安装抽水设备。 井水管的埋设可以利用冲水管冲孔,或钻孔后再将井点管沉放;也可以带套管的水冲法及振动水冲法下沉。 井点管的埋设 井点管的埋设 井点降水 井点降水——排水 井点降水 轻型井点安装完毕后,需进行试抽,以便检查抽水设备运转是否正常,管路有无漏气。 轻型井点使用时,一般应连续抽水,(特别是开始阶段)。 抽水过程中,应调节离心泵的出水量,使抽吸排水保持均匀,达到细水长流。正常的出水规律是“先大后小,先混后清”。真空度是判断井点系统工作情况是否良好的尺度,必须经常观察检查。 在抽水过程中,还应检查有无堵塞“死井”(工作正常的井管,用手触摸时,应有冬暖夏凉的感觉,或从弯联管上的透明阀门)观察,如死井太多,严重影响降水效果时,应逐个用高压水冲洗或拔出重埋。 为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可在影响半径内设观察孔。 轻型井点降水 - 施工特点:   1、机具设备简单、易于操作、便于管理。   2、可减少基坑开挖边坡坡率,降低基坑开挖土方量。   3、开挖好的基坑施工环境好,各项工序施工方便,大大提高了基坑施工工序。   4、开挖好的基坑内无水,相应的提高了基底的承载力。   5、在软土路基,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地段应用,有明显的施工效果。 1.2集水坑降水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