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钢筋锚固区严禁设置接头.docx

发布:2018-11-18约8.3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钢筋锚固区严禁设置接头   篇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的主要变化(六)   XX-11-06 sun12_XX 文章来源 阅 2224 转 59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的主要变化(六) XX-07-17 21:40 | (分类:砼)   第 9 章 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    板   分成三部分(I) 基本规定;( Ⅱ )构造配筋;( Ⅲ )板柱结构 (I) 基本规定   关于计算原则,无变化    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小。(新增内容)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 规定的数值。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用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 且不应小于50mm。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内孔间肋宽与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   为节约材料,减轻自重及减小地震作用,现浇空心楼板应用逐渐增多。为保证其受力性能,根据近年工程经验,提出了空心楼板体积空心率的限值。并对箱体内摸及芯管内摸楼板的基本构造尺寸作出规定。现浇空心楼板的设计,详见现行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75:XX   (II) 构造配筋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   其余条文内容无变化    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 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 范围内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 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 (III) 板柱结构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   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 h0;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 ,且不应大于100mm;   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 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 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 根。   (图无变化,略)    板柱节点可采用带柱帽或托板的结构形式。板柱节点的形状、尺寸应包容45°的冲切破坏锥体,并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柱帽的高度不应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应小于h/4。柱帽或托板在平面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宜小于同方向上柱截面宽度b与4h的和(图   )。    梁   分成三部分(I) 纵向钢筋;( Ⅱ )横向钢筋;(Ⅲ )局部配筋 (I) 纵向配筋   除条中规定“1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两根。”(02规范梁宽大于100mm时两根;小于100mm时可为1根)之外,基本上无变化。 (II) 横向配筋   内容未作修订   (III) 局部配筋    当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 且配置表层钢筋网片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层钢筋宜采用焊接网片,其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梁侧的网片钢筋应延伸至梁高的2/3处;   2 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的截面积均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保护层(图 阴影部分)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