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复习考试重点.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大纲需掌握的定义:医院感染: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监测:长期、系统、主动、连续地观察和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医院感染爆发:当某医院或某病区在较短时间内,尤其在某病的一个潜伏期之内出现了3例以上医院感染病例。交叉感染:又称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由其他病人、工作人员、物品或医院环境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感染。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和非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水平。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杀死病原和非病原微生物,繁殖体、芽胞等,使之达到无菌水平。灭菌后的物品必须是完全无菌的。无菌:不含活菌,是灭菌的结果。指在环境中一切有生命活动的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及其芽孢或孢子都不存在。无菌操作: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组织或其它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低效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亲脂类病毒的物理与化学方法,如通风、冲洗等机械除菌法,低效消毒剂有新洁尔灭、氯已定等。中效消毒法:可以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方法。具有中水平杀菌能力的主要有碘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高效消毒法: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属于此类的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方法有:紫外线、含氯消毒剂、臭氧、二氧化氯等。中度危险物品:只接触人体完整的皮肤黏膜的物品。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压舌板、喉镜、便器、餐具、茶具等。高度危险物品:在操作中要穿过皮肤或黏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或接触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术机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称之。隔离:将传染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对传染病人采取传染源隔离,其目的是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易感人群采取保护性隔离。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治疗室、配餐食、库房、更衣室等。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走廊、检查室、消毒室等。污染区: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病室、厕所、浴室等。手术部位感染:发生在手术部位并且与手术操作有关的感染。是常见医院人之一。清洁切口:手术切口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无创伤、无感染、无炎症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泌尿生殖道手术时尿培养阴性,肝胆手术时胆汁培养阴性。污染切口:开放的新鲜切口;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涉及泌尿生殖道且尿培养阳性的手术,胆汁培养阳性的胆道手术;有明显胃肠道内容物溢出污染;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的切口。污秽切口:有坏死组织、异物、排泄物污染的切口,脏器穿孔,急性化脓性细菌性炎症。围手术期: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邦德:与一种疾病(感染)过程有关的一组干预措施;当一起执行时比单独执行时效果更好;邦德提供的每一种元素师使对患者的医护更可靠。感染性腹泻:由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职业防护:医院工作人员在医疗操作、医技诊查等医疗活动中暴露于感染性疾病、各种化伤因子及医疗垃圾等的危害与防护措施。(课件没有明确写出,此题为网上找的)二、大纲需要掌握的知识点:1、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宿主的易感因素:① 年龄:新生儿、早产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力降低。② 免疫受损的基础性疾病:重症肝、肺、肾等疾病、糖尿病、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与血液病。治疗过程当中(手术、插管、放疗、化疗等)进一步导致免疫屏障结构破坏③ 意识障碍2)侵入性检查和诊疗技术方面因素:① 介入性诊治手段:(损伤人体的正常防御屏障,使正常菌群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内镜、插管导管、呼吸机、心脏起博器② 器官移植:感染、免疫抑制剂③ 透析:血透、腹透3)外科手术和引流:污染或脏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长、操作不细致4)直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