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点击下载 -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doc

发布:2017-08-13约9.29万字共1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版) 张少康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 绪言 文学批评的界说 “批评”即评论的意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云“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颜之推《家训·文章篇》云“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论,然后出手。” 罗根泽先生曾把文学批评的具体内容解释为:“批评的前提”(即对批评文本的解读)、“批评的进行”(即文学裁判)、“批评的标准”(包括尚文的标准、尚用的标准等)、“批评的方法”、“批评的批评”、“批评的建设”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 本教材分成五个时期:先秦时期(萌芽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化扩展期)、明清时期(繁荣鼎盛期)、近代时期(中西交融期)。 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方法 精读原典 要求对批评文本的内容比较熟悉 史、论结合 课堂内外结合等 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 强调“善”,提倡善与美的统一 强调教化价值 感悟性 表现性 少体系性等 中国文学批评文本的形态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序言》说:“今欲观古人文学批评之所成就,要而言之,盖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毕具,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发为篇章,散见本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甄采诸家,定为选本,后人从此去取,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2集》,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三也。亦有选家,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具,如方回之《赢奎律髓》,张惠言之《词选》,四也。他若宗旨有在,而语不尽传,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见于他人专书,如山谷之说,备见诗眼者为五。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或有可举,盖不数数觏焉。” 这是说批评文本的形态有专著、散见于子书的篇章之中、选集的编撰思想、文人间往来的书信、各种文集的序跋、笔记诗话词话、小说戏剧的评点等等。 参考书 1、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3、郭绍虞、王文生主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陈良运 《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概说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 这一时期不少重要的文学思想蕴涵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如儒家、道家的文学思想就蕴涵在他们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这就是文史哲不分。郭沫若曾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从庄子开始。老庄哲学最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台湾学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有详细论述。 这一时期的另一特征是诗乐舞合一,如《墨子·公孟篇》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即文学思想。是人们对文学现象、文学实践的看法认识,是文学实践在头脑中的反映。 早期的文艺观和功利相联系、和巫术相联系 文学起源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起源于生产劳动,如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德国 格罗塞的《艺术起源》等都持这种观点。 文学起源于巫术宗教,是早期的人们认为文艺是通神的途径和方法。如英国的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文学和巫术的联系。 早期的文艺观从“文”这个字的创造来看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乐记》“五色成文。”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之为“文”。 早期的“文”实即文化的意思 如《论语》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先秦时期所说的“文学”,也是文化的意思。如《墨子·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氏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仪,为天下列士。”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一、文字创造中的方法与赋、比、兴的思想萌芽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造文字以后。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頡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依类象形”的方法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赋的方法;指事有象征意义,会意有比喻意义,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方法。 二、卦象与比兴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说“易象通于诗之比兴”“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念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就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