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真核细胞模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边做边学“制作真核细胞模型”
【教材地位分析】
“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苏教版)第三章的重点内容,《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为具体内容标准。在学习了细胞的三大基本结构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使学生全面思考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特点,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针对细胞这样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力图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摆脱出来,通过动手和思考使学生建构细胞模型,全面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新课改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的核心,提倡学生在“做中学”,需要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使“活动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融合,彼此促进。
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的微细结构,因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亲身体验模拟制作“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细胞变“微观”为“宏观”,而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相对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制作类实验课、汇报课、拼装非常感兴趣,学生通过思考、上网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各个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制作模型把他们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
【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细胞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器的功能能力目标:通过制作细胞结构模型,【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思路】导入时利用学生猎奇心理,利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细胞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结束时采用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力求使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总体上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精神【教学过程】学习阶段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美丽的细胞屋
教师讲解,引导兴趣
模型指的是用纸板、木块、金属等原料做出来的想像中的三维结构,可以说就是小孩子的搭积木游戏,科学家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的或者是及其微小的事物,比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为此获得了一九六二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大奖。可以说“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而且又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方法。
应该说我们对“模型”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各种各样的精美模型,但你们有没有亲自尝试去做模型呢?我们今天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对真核细胞进行有趣的模拟活动——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实践一下吧!
(一)创设情境:展示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预实验制作的各种细胞模型,介绍各种类型的制作细胞模型的材料。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和思考用哪类哪些材料进行真核细胞模型制作。
(二)布置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爱好选择活动内容,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组竞赛)均完成两个内容: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细胞结构的类比。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辅助、评价,使学生能够形成比较完善的方案。
模拟制作步骤
具体内容
1.确定模型的种类和规格;
2.确定使用的材料用具;
3.设计方案,讨论通过,确定实施过程及分工;
4.制作配件并组合;
5.对照方案,修补缺陷
(三)学生制作:
提供细胞器大小参考数据,引导学生制作的各种细胞结构的大小成比例:
细胞结构
大 小
核糖体
最小
溶酶体
直径0.2~0.8μm
线粒体
直径0.5~1μm,长度2~3μm
中心粒
直径0.2~0.4μm
细胞核
直径5~10μm
教师围绕各组巡视,时时参与讨论,指导制作及时指出各组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和组制作完成后选择部分组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并让该组成员介绍所制作的各种结构的名称回答的问题
各小组展示所制作的模型,引导学生评价,要求总结在制作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刚才同学们从科学性与艺术性等角度对模型做了评价,大家观察能力很强。这些模型都是同学们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做的,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思考做成了这些模型,它们很好的表现了只能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细胞主要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细胞结构的研究也在进一步的深入之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细胞结构将会更精细,也更复杂;为什么细胞结构会这么复杂呢?他们都有哪些主要功能呢?我想问大家最后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唾液是由谁分泌的吗?那能抵抗乙肝病毒的抗体由谁分泌的呢?刚才我们所提到的抗体还有一些激素都是由分泌细胞分泌的,他们大多是蛋白质。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蛋白质从产生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需要哪些细胞器的参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