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及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简析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及措施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 要性,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为下一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及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原则;措施
当前我国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以下就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及措施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一、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很多,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污染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草原生态呈衰减趋势、非环保产业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载能力,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增强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人生活在这个地球,地球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家,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首先要进行全民教育,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随着近些年环境问题的凸显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光依靠国家和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必须使全社会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要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知道并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从而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自身约束力,鼓励动员全社会人民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2、健全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必须从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入手,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有章可循,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部门,避免环境问题出现时互相推诿的现象。各环保部门内部必须每年及时制定全年环保目标、指标任务、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应急预案等体系文件。加强对各认证主体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组织内审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体系的驾驭能力和体系运行效率。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地方,地方监管企业和单位、企业单位监管自身,对自己的生产活动负责。
3、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目前一些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而是出现了一种现象,经济发展越快,环境问题越多,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一些人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比作“鱼与熊掌”之间的关系。那是不是真的就不能同时获利,一起发展呢。其实不然,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当,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首先要明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是辩证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其次,确立完善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环境保护技术支撑,创新环境管理方式,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工作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策,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