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试验区地基处理检测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强夯试验区地基处理检测研究
1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港建分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2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222
摘要:在强夯试验区的施工过程中,通过监测每击孔隙水压变化数值,给出单点夯击不同深度,不同距离孔压随击数变化规律以及整个强夯施工期不同深度测点孔压变化规律;通过测量每击夯沉量及每遍地面平均夯沉量,得出夯沉量及夯坑周围地面隆起关系。这些重要的施工参数是为了优化设计参数,以确定最佳强夯施工工艺。
关键词:强夯试验区;地基处理;效果
1、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介
本工程位于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陆域范围包括罐区、场地道路等,工程范围内陆域拟采用回填方式形成,陆域形成后拟采用强夯、强夯置换等方式进行地基处理,为保证地基处理质量,拟对场地进行强夯试验,其目的是优化设计参数,以确定最佳强夯施工工艺。强夯区域面积为4.52万m2,大面积强夯前选取典型区域进行试夯,试验区为35mtimes;35m的正方形区域。
1.2 强夯试验目的
通过强夯试验,验证强夯设计参数和确定最佳强夯施工工艺,指导大面积地基处理施工。通过强夯试验确定适宜的强夯技术参数;通过夯后效果检测,获得强夯加固后地基处理效果;通过小面积强夯试验,确定强夯作业工艺流程,指导大面积强夯作业,确保工程质量。
1.3 检测、监测工作内容
根据强夯设计要求和试验目的,结合现场情况,试夯区的检测及监测工作内容如下表所示。
2、工程地质条件
素填土:灰色,灰黄色,以碎石为主,主要呈中密状,碎石直径一般为20~40mm;碎石直径最大为100mm;混残积土、粘性土和粗砾砂。第一层层厚3.9~4.6m。该层以下有一粗粒砂夹层,灰色,稍密,含贝壳碎屑,不均匀,混大量粘性土。
粉质粘土:灰色,灰黄色,可塑~硬塑状,中塑性,混少量粉细砂,偶见圆砾,土质不均匀。其中顶部混多量粗砾砂。第二层层厚2.2~4.3m。
粗砾砂:灰黄色,中密状,混少量粘性土,土质不均匀,该层未揭穿。
3、强夯试验情况简介
3.1 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为:强夯点夯2遍,满夯2遍。点夯单击夯击能要求为5000kN.m,夯点间距为5m*5m,夯锤直径宜选2.0m~3.0m左右,锤重要求在200kN左右;每遍夯完后,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设计施工顺序:强夯施工时应先整平地面,测量标高后,按夯点布置放线;先夯第一遍,控制单点击数在8~12击且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小于12cm后移至下一夯点,若夯坑深度过大引起起锤困难或出水则在强夯过程中可适当向夯坑回填石渣;第一遍夯完后就地推平场地,夯第二遍,控制单点击数在7~10击且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小于10cm后移至下一夯点;推平场地,普夯两遍,单击夯击能 1000kN.m,锤印相互搭接1/4锤底面积;强夯加固后,其上再用振动力200kN的振动压路机碾压6~8遍。经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50kPa,地基残留沉降小于30cm。
3.2 试夯区的强夯施工、监测情况
本次工程施工具体参数:点夯单击夯击能为5000kN.m,夯点间距为5m*5m,夯锤直径2.3m,锤重约为21.5吨,落距为23.3m。其他施工均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本工程施工工序:放样夯点rarr;第一遍夯需监测的夯点点夯rarr;第一遍非监测夯点点夯rarr;第二遍夯需监测的夯点点夯rarr;第二遍非监测夯点点夯rarr;回填石料至设计标高rarr;第一遍普夯rarr;第二遍普夯rarr;振动碾压。
4、监测结果分析
本次共埋设2组孔隙水压力计,采用钻孔法埋设,每孔沿不同深度埋设4个孔压测头。为保证孔压测头埋设环境与原土层一致,埋设仪器时,在孔压测头中心上下20cm的范围内填埋中粗砂,孔中其余段回填粘土球形成隔水层。为防止强夯时剪切波破坏孔压计电缆,在地面以下4m深度内的电缆上加装了钢制护管。
每一遍点夯布置8个与孔压距离不同的夯点,测量不同距离的每一次锤击对孔压的影响;每一遍点夯也布置3个夯点用于测量地表变形、夯坑变形。
4.1 第一遍夯施工监测分析
①夯击能影响距离。孔隙水压力数据表明,在夯击能的作用下,不同距离的孔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长幅度随距夯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因此,从孔隙水压力增量与夯点距离的变化上能够反映出夯击能的影响半径。
根据每一击不同距离的孔压数据绘制的孔压增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