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遗传及免疫研究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遗传及免疫研究进展
吴迪1 汪洋2( 通讯作者)
( 1 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陕西西安 7 1 0 0 6 8 ; 2 南开大学医学院 天津 3 0 0 0 7 1 )
【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 L B C L)是成人中发病率最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组织形态、分子遗传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基因和免疫分型对DLBCL的诊断分型和临床治疗,以及评估预后均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寻找与DLBCL发生发展的机理及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基因表达和免疫组化标记。本文重点对DLBCL的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免疫表型 组织病理学 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114-03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rsquo;s lymphomas,NHL)是一大类恶性淋巴瘤,占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在过去几十年中,N H L 的发病率呈持续稳定性升高,NH L年增长率在上世纪70-80年代为3%- 4%,90年代为1%-2%,均高于大部分其他恶性肿瘤[1],其中发病最多的一个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占30%-40%。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病因尚不清楚,通常为原发,也可以从其他低度侵袭性淋巴瘤如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等转化而来。DLBCL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缺陷、自身免疫,以及病毒感染有关[2]。DL B CL在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异质性,给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带来困难。本文对近年来DLBCL免疫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和进展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一、DLBCL的免疫表型
仅凭组织形态学进行的D L B C L分类,易于受观察者主观因素干扰,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疾病预后等的作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3]。国外进行的大样本回顾性统计研究表明,组织学分类不能作为对DLBCL进行多变量分析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采用修正的Kiel标准对DLBCL进行分类,对中心母细胞性和免疫母细胞性的诊断,在不同观察者之间一致率分别为78%和65%,且分析的DL B C L样本中的三个主要亚型——中心母细胞性、免疫母细胞性及间变性DLBCL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4]。
2000年Alizadeh等利用cDNA微阵列技术分析DLBCL基因表达谱, 将DL BCL分为两类,一类的基因表达模式类似于正常生发中心B细胞, 即GCB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另一类的表达模式类似于体外丝裂原刺激活化的外周血B细胞,即ABC样(activated B-cell-like) [5]。两型D L B C L来源于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B细胞;G C B型起源于生发中心细胞,而ABC型来自后生发中心细胞(post-germinal center, PGC)。Rosenwald等的研究在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同时,还发现一类基因表达与GCB样亚型和ABC样亚型不同,但预后与ABC样亚型无显著差异的第3型(与AB C样合称非G C B型)[6]。G CB型预后明显好于其它两型,治疗后GCB型和非GCB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6%和34%[7]。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基因芯片技术无法在临床中普遍应用。Ha n s 等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细胞CD10、b c l-6和M U M-1的表达并以此对DLBCL进行分型,CD10阳性者均为GCB样DLBCL,CD10阴性同时bcl-6阴性则为非GCB样;CD10阴性bcl-6阳性时,若MUM-1阴性则为GCB样,反之则是非GCB样DL B CL。免疫组化分型与基因芯片的分型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其中GCB型为71%,而非GCB型达到88%[7]。在2008年W H 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建议可用免疫组化方法对DLBCL进行分子分型。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显示,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表型对DLBCL进行分类,结合组织形态学和临床资料,可显著提高DLBCL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1.B细胞相关标记物
1.1 C D20:前体B细胞直至分化到前浆细胞均表达CD20,静止期和活化的B细胞亦有表达,但浆母细胞性和表达ALK的DLBCL细胞不表达CD20。CD20在B细胞活化中起重要作用;在活化和恶变的B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