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职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2014925893917421.doc

发布:2017-08-29约3.3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职职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始终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其关键是要面向社会需求。从高职人才定位和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态势出发,分析了高职生的从业现状和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提出了高职新型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框架,在课程体系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需求;核心技能;职业技术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现状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区域的社会需求,一般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三种类型:即高技能型、技术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高技能型人才通常面向操作性要求很强的行业或产业,比如机械电子加工生产类企业中的一线职员、IT产业中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行业中的程序编码员、广告作品制作行业中的制作员等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通常面向现代服务业,比如IT行业中的技术服务和维修人员。职业型人才则更多的是面向经济贸易类和管理类的岗位,比如贸易类的营销人员、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等。   如果社会需求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从专业设置、教育质量、办学效率等方面会有一个良性的循环和发展。然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虽然某些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应用性人才目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教育大众化造就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渠道有限,就业岗位不足,社会变化加剧,造成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能很快的应职应岗。从职业角度观察,缺乏职业型人才的核心技能,从岗位需求分析,出现结构性失衡的岗位供给。据10大城市2005年一季度统计,平均求人倍率为0.937,而在岗位空缺大于求职人数缺口最大的前三个职业方面,其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平均为6∶1,岗位空缺小于求职人数缺口最大的前三个职业方面,其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平均为1∶3.6。不难看出,结构性失衡是非常严重的。由于培养相对于需求总是滞后一些的,所以结构性矛盾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核心的技能(若干年时间内不会过时)和实用的职业技术?如何使学校在资源利用方面得到最大化?如何使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给学校带来的影响最小化?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研究应该说开始走向清晰,人才规格需求定位比较准确。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来看,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具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高技能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从培养模式上看,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传统的师徒型、企业的技能培训型和高职院校以实践为主线的技能强化型。从以院校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方面看,其基本架构是“一定的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这种方式应该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通过紧密的校企结合模式、产学结合途径等则效果就更为显着。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常是采用传统的专业与班级结构,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是通过“理论+实践+应用”的模式进行。应该说这种模式沿用了很多年,现在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理论深度的把握、实践的针对性和应用的有效性等方面,而且改革力度在逐步深入。课程体系以“三段式”居多,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辅之以一定的选修课作为拓展课程。这种模式比较注重课程安排的层次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技术掌握的有效性,相对比较忽略与职业有关的素质培养、技能训练和应变能力的形成。   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一般也是采用传统的专业与班级结构,职业技巧与能力训练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或职业化训练措施来进行的。其课程体系以新三段式居多,即类似的“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训练环节”。这种模式比较强调职业化的训练方法,为了加强训练效果,一些院校往往采用一定程度的体验式训练方法。比如我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将宁波市每年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确定为校外实训基地,与组委会签订了协议,定期提供学生作为会展工作人员为大会服务。这种模式至少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实训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训内容的专业性,其二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对活动组织和管理人员的要求严格(要经过专门培训)以及活动参与的时效性强。   课程体系设计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叠加法(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倒推法(岗位需求→能力要求→素质结构→知识技能)、平台法 (平台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法(必修课程+能力模块)和混合法(平台+模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