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化学试卷(附答案).docx
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分)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发光 B.干冰升华 C.牛奶变质 D.石蜡熔化
2.(1分)我国科学家为推动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明“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
A.徐寿 B.侯德榜 C.屠呦呦 D.张青莲
3.(1分)202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 B.节约用水
C.使用一次性餐具 D.使用节能家电
4.(1分)学好化学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贫血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等症状
C.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等气体
D.通过“烤蓝”工艺延长某些铁制品使用寿命
5.(1分)《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煤饼烧石成灰”——石灰石经煅烧变成生石灰
B.“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金的硬度比较小
C.“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加热蒸发溶剂析出食盐晶体
D.“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铁浸入铜盐溶液,表面生成红色铁锈
6.(1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水的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
B.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C.实验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D.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7.(1分)“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汽油置于敞口容器中逐渐减少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C
气体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压强增大,气体分子变小
D
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结构不同
A.A B.B C.C D.D
8.(1分)三氟化氮是微电子工业中一种优良的蚀刻气体,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前后,氮和氟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反应后生成氮分子和氟分子的个数比为2:3
9.(1分)工业上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一种切割工具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调节乙炔和氧气的比例可以改变乙炔的着火点
B.乙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
C.氧气用量相对不足时,容易生成炭黑或一氧化碳
D.相同条件下,乙炔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温度高
10.(1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B.乙: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
C.丙: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丁: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1.(2分)化学实验中需要牢固树立安全和规范意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及时将实验产生的废物、废液倒入水池
B.如果实验室中的药品无毒无害,可以品尝其味道
C.在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先加热Fe2O3固体,后通入CO气体
D.将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时,先将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12.(2分)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分离丙烯(C3H5)和丙烷(C3H8)混合气体的新型多孔材料,通过调控孔口大小和孔腔尺寸,使混合气体中的丙烯分子顺利通过孔道,实现了二者的精准筛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烯和丙烷均属于有机物
B.丙烯和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C.丙烯分子尺寸小于丙烷分子尺寸
D.该分离技术原理与过滤相似
13.(2分)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如图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中和是指用碱中和产生的CO2
B.途径①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
C.途径②中部分CO2最终转变为碳酸盐
D.化石燃料燃烧使CO2排放量增加
14.(2分)下列有关物质检验、鉴别和除杂的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
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B
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
取样,分别加热,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C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钙
加入适量碳酸钾溶液,过滤
D
除去粗盐中的少量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5.(2分)如图为KNO3和NH4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