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权益保障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权益保障分析【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好农民问题主要在于保护好农民权益。从实践中看,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实际权益缺失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就需要把保障农民权益作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本文主要从农民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权益方面探讨农民权益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民权益;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保护好农民权益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农民权益的保护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课题,党在全面分析社会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保护农民权益的实现。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权利保障问题是一项紧迫而且艰巨的任务。
一、农民权益保护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民权益保护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能够客观的反映我国农民权益保护的基本现状,更为清晰地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苏北部分农村进行调研,深入农户了解农民权益保护现状和特点,从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个方面总计分析如下:
1.政治权益方面
我国农民缺乏代表自己政治利益的诉求机构。虽然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农民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在实践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并未能成为真正代表和维护农民权益的组织。[1]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基层干部对农民的意见和各种问题置之不理,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本该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都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措施。由于利益诉求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元利益的表达,农民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求助无门甚至走向极端,而这些显然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悖。此外我国农民的选举与被选举权利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立法、政策制定和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等权利方面,由于农民代表人数的限制,使得农民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2]
2.经济权益方面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农民的经济权益主要表现在土地权利方面。据调查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土地耕作,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外出务工。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少地方地农民实行转包、互换、反租倒包、入股、出租、转让等形式的土地流转,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土地抛荒,耕种效率过低等问题,但也引发新的土地纠纷。很多农户间土地流转是口头协议,内容亦不够严谨,协议双方权益和义务不明确,这些都导致事后矛盾发生。在部分地区,集体组织借流转之名行干预之实,改变了土地用途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在调查中有24%的农民表示当地有未经农民同意非法占用土地的情况,28%的人表示不知道。此外,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土地承包方存在改变土地用途作为非农建设使用的行为,这些研究数据表明在土地流转中确有侵害农民自主权的现象存在。
3.社会权益方面
首先,农民受教育权利有待保障。据调查显示,32%的中小学生认为当地学校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做得一般,22%认为较差,12%认为很差;38%的中小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一般,6%认为比较差。在教学资源方面,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师资总体素质不高,很多老师教学方式古板,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较低、工作条件差,一些优秀教师纷纷流向城里私立学校。农村中小学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只有16%的中小学生认为学校的收费情况正常,24%认为这种乱收费现象十分严重。其次,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也受到侵害。进城务工的农民极少有接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这样的文化素质不仅使他们比城市劳动力缺乏竞争力,而且把他们局限在苦累且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上。而且社会对农民工就业普遍存在歧视,更倾向于把岗位留给流动性不高的城市居民。[3]在城务工的农民也很难与城市产业工人享有平等权利与社会保障,很多农民工根本就没有得到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也得不到工伤补偿或加班补贴,甚至没有和单位签订任何劳工合同。
二、保护农民权益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要保障农民权益首先要让农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并能够自主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当发挥职能在农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在进行法制宣传时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分发资料,开展法律讲座,举行以维权为主题的文娱活动等,让村民更直观地接受法治思想。与村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政府应该重点宣传,可以派村干部下乡讲解,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培养其对待法律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念。
2.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规范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时,必须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和受让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法律规范,尽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