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重点知识摘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 绪论
1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板,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医学、社会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以及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探讨环境因素,行为遗传因素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在“预防为主”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疾病的防御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和临床预防服务实施,达到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和防制伤残的目的。
2预防医学特点
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着眼于是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
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围观和宏观相结合,更侧重于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环境(生活,工作,社会环境)的关系;③采用的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④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疾病预防理论整合于临床治疗中。
3预防医学内容⑴环境与健康:阐明各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同健康的关系,各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及预防原则。⑵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对人群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预防和控制策略;社区卫生服务是开展常见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策略。⑶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
4学习预防医学意义1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 2学习运用预防的思维方法 3学习和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
5健康观:指人们对健康的看法,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基础上,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本质的认识。 内涵:1.处于一般安宁状态 2.自我感觉良好 3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较好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4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影响健康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6公共卫生措施:1开展公共卫生监测 2.预防性卫生服务 3.疾病预防和控制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 5健康促进 6卫生服务研究
7三级预防: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时,通常将疾病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包括根本性预防措施,针对社会和环境的预防措施,正对个人和人群的预防措施。(2)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病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传染病还需早报告、早隔离)(3)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防止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促进康复等恢复劳动和生活能力的预防措施。
二 环境与健康
1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荒漠、冻土
次生环境:是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自然环境。
2. 环境污染 : 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来源:
1生产性污染 2生活性污染 3交通运输性污染 4其他污染(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3公害: 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生态破坏称公害(public nuisance),其突出表现为公害事件与公害病。公害病:由公害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为公害病。
4环境污染物的转归:1分布或迁移 2生物转化 3环境的自净
5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 (3)持续性积蓄危害(慢性中毒)
特征:1广泛性 2复杂性 3多样性 4长期性
6大气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类型(1)煤烟型污染(煤炭)(2)光化学烟雾型污染(机动车尾气)(3)其他 (生活)来源(1)工农业生产(2)交通运输(3)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危害:1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由烟雾事件(烟雾事件又可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 煤烟型烟雾事件为SO2和烟尘光化学烟雾事件是汽车尾气中NOX和烃类污染物)和生产事故引起() 2)慢性炎症3)变态反应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5)致癌作用 2间接危害:(1)温室效应(CO2、CH4、N2O、CFCs、O3)(2)形成酸雨(SO2,NOX)(3)破环平流层的臭氧层( ①氯氟烃化合物(CFCs) ②溴氟烷烃类(哈龙类):用于灭火剂等。 ③氮氧化物: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
7室内空气污染(1)室内来源(1)燃料燃烧、烹调油烟 :生活炉灶燃煤用于烹饪和取暖是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2)人的生理活动 :CO2、氨类、病毒等(3)香烟烟雾: 焦油、尼古丁、镉等(4)建筑材料及家具 :甲醛、挥发性有机物(5)其他 :军团菌、电磁辐射、杀虫剂、清洁剂等(2)对健康的危害1中毒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氟中毒、砷中毒;甲醛及挥发性有机物)、2诱发癌症(吸烟,氡)、3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尘螨、花粉、甲醛:引起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4感染疾病(肺结核、军团菌病)、5导致变态建筑综合征(注意八大症状)、导致空调综合征。(3)预防措施1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材料无害化
2改进燃料结构,降低烹调油烟3加强室内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