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行政效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行政效能
第一节 行政效能的含义和特征
行政效能:
是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公共管理生命力的体现;
是整个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
是衡量公共行政管理水平和效果的主要标志。
含义
最早提出的是毛泽东及其领导集体
概念:是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间的比值,体现了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功效与价值的统一,是行政效果、行政效率、行政效益的综合体现。
行政效果:指已进入评价过程的公共行政管理的活动结果;
行政效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数量比率。
行政效益:公共行政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符合国家意志和人民要求的行政成果。
行政投入
概念:在整个公共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需要和被耗费的资源。
构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行政系统内外环境对行政系统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行政产出
行政产出:行政投入经过行政系统的转换和处理后产生的结果。
行政效能的特征
行政效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是质与量的统一;
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不仅要看社会的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的政治效益和精神文化效益;
看行政目标和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看公共行政管理的活动全过程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是否能代表、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行政效能的高低取决于:组织的结构、领导的才能、人员的素质、决策的体制、行政的技术手段运用等因素。
行政效能的地位
是行政组织生命力的体现
面对各种需求和挑战,行政组织必须具备快速的反应力、良好的调控力和作用力
高低是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检查、评价行政组织行为,考核行者人员工作的重要尺度;
提高行政效能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
管理的目的在于以最佳的方式、最低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
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是衡量行政改革成果的主要标志
行政改革:政府机构、人事制度、领导体制、决策体制、行政监管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节 行政效能的测评
马克思 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
行政效能的评测就是对政府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实施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在综合内部管理活动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因素的基础上提供的公共产出和公共服务进行评审与界定。
评测的原则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
宗旨:
始终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
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测评效能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是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效能与效益一致的原则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原则
全面性原则
既要听取政府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又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既要测算有形的经济物质成果,又要重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变化;
既要对比过去的情况,又要预测对未来的影响。
公开性原则
效能的评测要吸收社会公众的参与,评测的每个步骤和结果要公布于众。
行政效能评测的标准
4E(经济、效率、效益、公平)是评测的依据和准则。
经济标准:公共行政管理实践中成本的付出是否最小化,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花费。
效率标准:投入产出了什么结果,以最小的投入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效益标准:工作完成之后公共服务的状况是否得到有效改善,追求产出带来的社会效果;
公平标准: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供给的对象是否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是不是实现了在公共物品享受方面的国民待遇。侧重公平分配。
评测遵循要求:
政府功能的发挥能否与政府行政目标相一致;
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中有无树立“成本”、“效益”的理念
行政管理活动是否具有社会效益;
行政管理活动的主要因素、各个环境和行政管理的方法之间和相互衔接如何。
评测的基本方法
行政功能测评法
政府的主要职能,从过去的直接管理经济,转到宏观间接调控经济,转到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方面。
方法:把行政机关单位的总体职能分解为具体的项目目标,制定出各项目的理想标准和最低限度标准,分别确定等级分数,同时要分别规定主要目标(分值相对高些)和次要目标(分值相对低些)的分数。然后,按照实际结果对多项目评定分数,用总分来评定行政效能的高低。(类似于模糊数学)
组织因素测量法
将行政执行中的条件因素规定不同的分值,按结果打分,由总分评定效能的高低。
各因素如:
这项工作所建立的管理机构、投入的人员经费、物资;
运行的信息、指挥、沟通、协调、监督、控制;
执行的程序、方法、手段等各种条件因素应用的情况;
和取得的效果
来评定分数。
行政费用测定法
把行政费用作为行政效能的评估尺度,看行政经费的开支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是否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也要看在同等条件下完成同类管理工作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