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表面粗糙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本及参考资料 课本: 韩进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一版 北京 林业出版社 2006年7月 参考资料: 胡风兰 主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2月 陈于萍 高晓康 编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目 录 绪言 第一章 孔和轴的公差与配合 第二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第三章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第四章 圆柱齿轮传动公差及检测 第五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第六章 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第七章 机械零件精度设计与实例 第三章 学习要求 目的:了解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检测方法 重点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及使用;能区分判断不同加工工艺下,表面粗糙度的数值等级。 第三章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定义:加工工件表面具有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不平度,它是微观几何形状的尺寸特征(形状公差微观化) 波距1mm为表面粗糙度,1~10mm 为波纹度 10mm为形状公差 对零件的影响:配合性质,耐磨性,工作精度,抗腐蚀性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值 ( Ra ) 计算方法: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偏距(至中线的距离)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Ra波型图 2、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 (Rz)(1983年标准) 计算方法:十个点,取5个峰值,5个谷值平均值 之和 3、轮廓最大高度 (Ry)(新标准为Rz) 计算方法:在取样长度内,测出峰线到谷线的最 大距离。 Rz、Ry波型图 第二节 表面粗糙度的代号及标注 Ra、Rz、Ry值 加工纹理符号说明 第三节 表面粗糙度的选择 1、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选大的粗糙度值 2、在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粗糙度值小于非工作表 面 3、摩擦表面粗糙度值小于非摩擦表面;运动速度高,单位压力大的摩擦表面比运动速度低单位压力小的摩擦表面粗糙度值小 4、配合要求高、间隙小及连接可靠受重载的表面粗糙度值较小 第四章 学习要求 目的:了解齿轮及齿轮副在加工及传动时对公差要求的情况,学会正确使用齿轮公差。 重点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用于不同情况时的公差组要求;正确标注齿坯公差。 第四章 圆柱齿轮传动公差及检测 一、含义 1、齿轮加工的要求 2、齿轮啮合(配合)的要求 二、衡量齿轮传动(啮合)的标准: 1、传递运动准确性:从动件与主动件一致(用5 项参数测量)称为第Ⅰ组公差 2、传动的平稳性:传动比稳定避免引起冲击、产生噪声和振动。(用6项参数测量)称为第Ⅱ组公差 3、载荷分布的均匀性:要求齿轮啮合时,齿面按触良好,避免引起应力集中造成局部磨损(用3项参数测量)称为第Ⅲ组公差 4、传动侧隙:工作齿面间有一定间隙其作用: (1)贮油;(2)齿形的弹性变形,热胀;(3)弥补制造装配误差,避免卡死烧伤。 引起齿轮加工误差的原因图 三、引起齿轮加工误差的原因 1、几何偏心距 齿坯中心与加工轴之差。 2、运动偏心距 分度蜗轮与加工误差及安装误差。 3、刀具偏心距 :刀具轴心与刀架轴心。 4、机床传动误差:传动链引起的误差 第二节 影响运动准确性的误差 1、切向综合偏差( ) 2、齿距累积偏差 ( ) 加工中不可避免的偏心,使齿廓产生了误差 齿距产生偏差 3、齿圈径向跳动 ( ) 4、径向综合总偏差 ( ) 5、公法线长度变动量( ) 切向综合误差 图 齿距累积总偏差 齿圈径向跳动 图 径向综合总偏差 公法线长度变动量图 第三节 影响传动平稳性的误差 1、一齿切向综合偏差( ) 2、一齿经向综合偏差 ( ) 3、齿廓偏差 :(Fa) 4、基节偏差( ) 5、单个齿距偏差( ) 齿廓偏差图 基节偏差图 基节偏差图2 齿距偏差图 第四节 影响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 1、螺旋线总偏差( ) 2、螺旋线形状偏差( ) 3、螺旋线倾斜偏差( ) 螺旋线形状偏差图 螺旋线倾斜偏图 螺旋线总偏差图 第五节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 一、精度等级:13级 0、1、2、3、4、5、6、7、8、9、10、11、12 数值升高、精度降低 1、2——前景等级工艺尚未达到 3、4、5——高精度等级 6、7、8、——中等精度等级 9、10、11、12——低精度等级 二、齿轮公差组及等级公差关系 1、齿轮公差组 第一组:传递运动准确性 5项 第二组:传动平稳性 5项 第三组:载荷分布均匀性 3项 共 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