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初步知识与基本操作 2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docx
人教版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初步知识与基本操作2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认识计算机》是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认识到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鼠标和键盘的基本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探索计算机的更多功能。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电子设备,如电视、手机等,对屏幕、按钮等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计算机知识方面,他们可能仅限于对电脑的直观感知,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计算机这类现代科技产品尤为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模仿和观察上,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能够较快地掌握基本技能。学习风格上,多数学生偏好动手实践,喜欢通过操作来学习新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课堂上可能会遇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此外,他们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可能不够熟悉,容易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如鼠标和键盘的使用不当。此外,对于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实物展示,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直观学习。
3.实践法: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动画等丰富形式,生动展示计算机的组成和操作过程。
2.互动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练习。
3.实物展示:准备计算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的各个部分。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认识计算机》的PPT和视频资料,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设计预习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如“计算机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教师通过微信群收集学生的预习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阅读PPT和观看视频,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给教师。
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预习资料。
作用与目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台电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
讲解知识点:教师讲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如电脑的开关机过程。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鼠标和键盘操作电脑。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操作练习。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一起讨论。
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
作用与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使用鼠标和键盘。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推荐相关的在线学习平台和书籍,鼓励学生课后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批改作业,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
作用与目的: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与延伸
一、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1.《电脑的故事》: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算盘到现代的超级计算机,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演变过程,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
2.《计算机基础知识入门》:这本书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和软件知识,适合学生阅读,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