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中华文化视阈下的“以人为本”.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中华文化视阈下的“以人为本”
其四,新时期实践以人为本的重要方式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之一,从此也可看出以人为本的民本色彩。群众路线,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过去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以人为本已经突破了阶级的界限,但是却无法剥离文化的特色。但是,许多人却习惯于关注以人为本的 普遍性 ,总是把以人为本和 西方 比附在一起,比如新华网上就登载了一篇题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文章。
新世纪,中国执政层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文化特色。因为一旦脱离其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土壤,任何新的理论抑或新的观念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也都是没有前途的;而也只有放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其存在与发展才会有合理性。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提出的 以人为本 不是局限于概念的抽象分析,而是涵盖着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基础、社会习俗等一个综合的现实形象,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特色。从中华文化的视角来看,新时期,以人为本理念所蕴含的 中国文化特色 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与近代以来西方的以人为本思潮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不同,中国的以人为本源于执政者的觉醒。近代西方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神本而言的。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就成为一种思潮。后经过宗教改革,特别是启蒙运动,人的主体意识和地位得以空前凸现,而神不过是 人的本质的异化 而已。而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西方的政治运动都和近代以前的以人为本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观中国新世纪以来提出的以人为本,则不是来自民间的自发运动,而是来自执政层的自觉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中华文化的产物。中国自古就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传统,而无数仁人志士也以 平天下 为己任,自强不息。现在这种精神从个人的层面转到了组织即政党的层面,以人为本也成为当代执政党 平天下 意识的一种鲜明体现。当今的执政党
://..cn/data/2017/1018/special_68.html中国共产党要想始终做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 ,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带头弘扬这种理念。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的老路,中国的具体实际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因此,中国的以人为本的传播模式将是自上而下的,而这也正是中国执政层自觉面对现代化的鲜明体现。
其
二,新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以深厚的 民本 传统为底蕴。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 的观点,而孟子更是鲜明地提出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观念。而孟子几乎为历代专制君主所憎恶,也
://..cn/data/2017/1018/special_68.html正是由于这种观点的提出。民本作为一种执政思想,虽然曾经沦落为 驭民 的工具,但其在中国的历史上影响深远。在民本的前提下,作为行政人员或者说社会管理人员,就必须切实考虑民众意愿,为民众服务。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这种 民本 传统的丰富和发展。作为执政者,就要 在其位,谋其政 ,就要当好人民公仆。当好公仆,不仅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境界。新世纪,我们党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对官员的岗位职责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并且还要把 以人为本 作为一个旗帜,作为考核自己 业绩 的标尺,使 以人为本 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当代中国,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员就自然负有传播 以人为本 理念的义务,这既是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现代版,同时也是整顿吏治的现实要求。
其
三,以人为本蕴含着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从西方近代发展历程来看,以人为本在打倒神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尼采高呼要重估一切价值。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就滥觞于早期的以人为本思潮。人处在动物和上帝之间,真正的人性既不是高不可攀的神性,但更不是堕落沉迷的兽性。产生于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以人为本,拥有对人性堕落的自然免疫力,从而有着鲜明的进取精神。得益于我们的民本传统,我们所追求的以人为本的 人 ,更多的是理性思考的主体,而不是感性冲动的个人。中国人是生活在关系中的,因此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对每一对关系的相关者尽相应的义务。而作为人民公仆,尤其需要对全体人民尽相应的义务。奠基于民本传统的以人为本,加上 自强不息 的民族风格,将为新时期以人为本的 人 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其四,新时期实践以人为本的重要方式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之一,从此也可看出以人为本的民本色彩。群众路线,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过去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