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尚书—Unknown.pdf

发布:2017-09-30约5.27万字共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序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 文籍生焉。 伏牺、神家、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 辛、唐、虞之书,谓之“王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 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 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 。丘,聚也。言九州所 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 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 《礼》、 《乐》,明旧章,删 《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 《春秋》, 赞 《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 。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 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 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 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及秦始皇来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 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 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载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 之 《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 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 《论语》、 《孝 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 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 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 《舜典》合于 《尧典》, 《益稷》合于 《皋陶谟》, 《盘庚》三篇合为 一, 《康王之诰》合于 《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 六卷,其馀错乱摩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 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 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 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2 ___________________ 3 儒家经典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 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 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 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 《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 《古文尚书》 (现只存篇目 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 《古文尚书》 (较 《今文尚书》多16 篇)。现在通行的 《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就是 《今文尚书》和伪 《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 《左传》等引 《尚书》文字,分别称 《虞书》、 《夏书》、 《商书》、 《周书》,战国时总称为 《书》,汉人改称 《尚 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 (《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出土了原 版 《尚书》 汉人传说先秦时 《书》有100篇,其中 《虞夏书》20篇, 《商书》、 《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 孔子修 《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 《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 书之后, 《书》多残缺。今存 《书序》,为 《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 儒生之手。汉初, 《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 写,被称为 《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 墙壁,发现另一部 《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 《古 文尚书》,它比 《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 学官, 《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 《古文尚书》及 孔安国 《尚书传》。这部 《古文尚书》比 《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 《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 《秦誓》篇已佚,所以伪 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 《尚书正义》,就是用 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 赜作 《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