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I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概念提升.doc

发布:2017-01-08约1.1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概念提升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提升为科学概念,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本文认为:首先,要尽量挖掘日常概念,引发学生内心冲突。通过深入问题访谈,发掘错误概念;引发内心冲突,打破错误概念;尊重学生感受,切忌武断否定。其次,要充分展开探究活动,构建科学概念。丰富感性积累,初建科学概念;通过比较实验,完善科学概念;整理加工事实,形成科学概念。第三,通过实际运用,巩固扩展新概念 【关键词】 前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 提升 科学概念与前科学概念,两者只有一字之差,本质上却有显著的区别。前科学概念是指没经过专门的教学,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这些概念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通常以他们的生活常识为主,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比如,蜜蜂是鸟,鸭不是鸟,树不是活的,月亮是活的。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的前概念非常顽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转变。改变学生错误前概念一定要讲究策略。美国学者纳斯伯姆和诺威克曾提出了“矛盾事件”的方法,具体做法:首先通过一定的方法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使学生明确意识到他们和别的学生想法不同;接着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最后鼓励和引导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一物理现象的认知结构和真实的物理现象之间的矛盾;接着再让他们意识到对同一物理事实的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冲突;最后逐渐调整认知结构使其与真实物理现象之间达到一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做法,但是这些方法的核心是要建立认知冲突,有效的认知冲突能更有效地实现概念的转变。前科学概念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察和理解世界得出的结果。虽然它仅仅是一种朴素的观念,却是学生思维的产物,也是学生理解新事物的基础,有其存在的客观性。教师不能忽视或嘲笑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否则将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科学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感性认识不足,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认识。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具体的类比, 7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