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
概率方法
• 6.1 潜在震源区划分
• 6.2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 6.3 地震发生的概率模型
• 6.4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计算公式
[ ]
• 6.5 PY yE M ( )
概率函数 的计算
• 6.6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及其校正
• 6.7 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表述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的基本概念
•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是1968年由美国学者
Cornell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划分
潜在震源区、建立地震活动模型、建立地震动参
数衰减关系和计算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超越概率;
• 概率方法最基本的假定是:地震是一个随机事
件,即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小都是不
确定的,但可以用一定的概率模型来描述;
• 在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中,一般通过划
分潜在震源区来描述地震发生的空间分布的非均
匀性;用由古登堡—里希特(Gutenberg—Richter)
震级—频度关系导出的震级分布来描述地震大小
的不确定性;用泊松(Poisson)过程描述地震发生
时间的不确定性。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的基本环节
6.1 潜在震源区划分
• 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原则、步骤
• 中国地震区与地震带划分
• 潜在震源区的确定
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原则、步骤
• 潜在震源区定义: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
• 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原则: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
不均匀性,在划分潜在震源区时要充分体现出来,这
就涉及到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地震构造类比原
则、地震活动重复原则
• 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步骤:划分地震活动不同的地震
区和地震带;然后再划分出具有不同震级上限的潜
在震源区。
中国地震区与地震带划分
• 地震区、带划分的含义和作用;
• 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 地震区、带划分结果。
地震区、带的含义
• 地震区是指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孕育的
地质环境和发生地震的构造条件相类似的
地区;
• 地震带一般指地震集中成带分布,并受活
动构造带或地壳结构变异带控制的地带。
划分地震区、带的作用
• 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地震活动性参数的
统计单元;
• 为地震资料分析整理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提
供合理的统计单元;
• 为地震活动趋势的分析提供合理的统计单
元;
• 可作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基础。
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
•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和差异是地震区、带划分最
重要的原则。地震活动特征和差异主要表现在
时空分布特点上,应包括地震强度分布、频度
分布、b值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应变累计—
释放过程等;
• 地震孕育、发生的构造环境是地震区、带划分
的另一条重要原则。反映地震孕育、发生的构
造环境应包括活动构造和地壳深部结构、地球
物理场特征以及构造应力场等。
地震区、带划分的依据
• 地震区划分的依据:地震活动性的分区特征及其差
异;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的分区特征及其差
异;地壳结构和地球物理场分区特征及其差异;现
代大地构造分区特点及其差异;
• 地震带划分依据: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活动周期、
应变积累和释放特点等方面非常类似;新构造和现
代构造运动活动性质、强度类似或一致;构造应力
场较一致;地震构造类型、地震断层性质、方向等
相近;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特点类似;
• 地震区、带边界确定的依据:地震活动带的外包
线;活动构造区、带的边界线或外包线;区域地球
物理场或变异带的外包线。
编制《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时的地震区、带划分结果
根据地震区、带划分及其确定边界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