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质量标准.doc.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业建设工作质量标准
(一)目录
序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一
专业建设管理
专业(群)开发与调整
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建设计划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专业文化建设
过程与绩效分析改进
二
人才培养方案与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课程建设
三
教学改革与管理
教学改革
教学管理
四
专业发展资源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
实训中心与实习基地建设
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五
科研与社会服务
技术与科学研究
继续教育
(二)正文
1.专业建设管理
1.1专业(群)开发与调整
1.
1.1.2分析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对口率、薪资水平等),专业(群)发展的现实能力(教学与科研团队、实训与实习条件、课程及其资源、专业特色等),准确把握专业(群)发展的内部基础。
1.1.3撰写专业(群)发展SWOT报告,剖析专业(群)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明确专业(群)发展的目标、思路和策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后,递交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1.2 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建设计划
1.2.1依据学院专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系部《专业(群)建设规划》,确立专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建设、教学及评价改革、团队建设、实训中心与实习基地建设、学生能力与素质发展、“双证书”获取、学生对专业建设工作“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就业质量);制定实现目标的思路、举措和保障措施。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审定后,报院长办公会议核准。
1.2.2依据系部《专业(群)建设规划》,计划专业建设年度工作,确立目标,明确任务,落实主体,规定时间节点,经系部党政联席会议(或扩大会议)审定后报学院备案。专业建设与系部其它工作一同计划。
1.2.
1.2.4组织系部《专业(群)建设规划》执行情况总结,总结分析规划目标的达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其成因,提出改进问题的设想。总结报学院备案。
1.3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由学院高级职称教师,行业协(学)会、企(事)业单位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和工作制度,谋划和推动专业发展论证、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创新,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员工培训、人才质量评价等工作。
1.4 专业文化建设
结合专业(群)特色,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与企(行)业文化相融合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创新文化、职业文化和技能文化,通过相应的载体和活动等方式,发挥专业文化在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群体凝聚、调动激励、教育塑造、强技精艺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1.5过程与绩效分析改进
研究学院行政职能部门提出的专业建设中“过程问题”,及时组织人员解决问题,确保专业建设工作的过程质量。
研究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提供的专业建设“绩效信息”,以绩效索原因,以原因效过程,以过程提绩效,实现工作过程和绩效的持续改进。
2.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
2.1深入行业企业调查研究,厘清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构建两种能力(就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四种素质(政治思想、身体心理、科学人文、创新创业)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厘清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进程、教学学时及其资源需求。依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要求,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后,提请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2.3基于三年一次的专业(群)发展SWOT分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现代学徒制等形式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2.4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开发课程标准,厘定和描述课程目标,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注重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注重融入“绿色人才”理念;明确课程教学在教材与学习资料、教师与实践资源配备等方面的要求。
2.5组织课程标准论证,保证课程标准质量,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形成课程标准送审稿后(专业课程需附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表),交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
2.6建立课程标准滚动修订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和完善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教学改革与管理
3.1教学改革
3.1.1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授课计划和编写教案,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程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综合素质发展。
3.1.2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认知,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