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840年——1949年复习提纲.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840年——1949年)
复习提纲
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
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1、原因:
直接原因: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结果:清政府失败,中英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
(2)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率,须同英国商定。
(3)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影响:
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要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促进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觉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向西方学习:
(1)魏源和《海国图志》,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影响: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爆发的背景:
①日本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而蓄意发动。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⑤日不宣而战。
2、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1894)、黄海战役(1894)、辽东战役(1894)、威海战役(1895)。
*将领:
黄海海战 (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威海卫之战 (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爱国将领丁汝昌)
3、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
A、时间:1895年4月
B、内容:
= 1 \* GB3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2 \* GB3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3 \* GB3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 4 \* GB3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①割台湾等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赔款是清政府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
③开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及意义:丘逢甲、徐骧率台湾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抗日。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反侵略典范。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过程: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直接原因),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
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时间和人物:1901年9月,李鸿章与八国签订
(2)主要内容:
= 1 \* GB3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4 \* GB3 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