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德育小课题《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docx
PAGE
1-
【结题报告】德育小课题《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1)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开展初中生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为全面提升青少年德育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感恩教育旨在引导个体认识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帮助与关爱,培养其感恩的心态和行动。然而,当前我国初中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付出视而不见,甚至出现对他人冷漠、自私等现象。这既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制约了其全面发展。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初中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
(3)感恩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提升其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实验研究中,通过对不同感恩教育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找到适合初中生的感恩教育模式,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通过感恩教育的实践,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感恩教育对初中生德育的影响。首先,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从某市初中中选择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在原有的德育课程基础上,增加感恩教育课程,对照组则保持原有的德育课程不变。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感恩教育:一是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分享感恩故事,培养感恩情感;二是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如感恩父母、师长、同学等;三是利用网络平台,推送感恩教育相关文章,拓宽学生视野。
(2)为了确保实验的严谨性,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定量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感恩意识、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定性研究中,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感恩意识、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测试则包括感恩知识测试和道德行为测试。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感恩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影响程度。
(3)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定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以评估感恩教育对初中生德育的影响。同时,结合定性研究中的访谈和观察结果,对实验效果进行深入剖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严格遵守科研伦理,确保实验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通过本次研究,旨在为初中生感恩教育提供科学的实践依据,为我国德育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感恩意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感恩意识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感恩知识测试中的平均分为85分,而对照组的平均分为70分。在道德行为测试中,实验组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也更为突出,例如,在“帮助同学”这一指标上,实验组有90%的学生表示经常帮助他人,而对照组仅为60%。案例中,实验组的一名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主动帮助一位受伤的同学,体现了感恩教育带来的积极变化。
(2)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学生的道德品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道德品质测试中,实验组学生的平均分为92分,对照组的平均分为78分。具体来看,实验组学生在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例如,在“诚实守信”这一指标上,实验组有95%的学生表示自己从不撒谎,而对照组仅有70%的学生作出相同表示。
(3)在学习成绩方面,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提升也较为明显。在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成绩平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而对照组的成绩平均提高了5个百分点。具体案例中,实验组的一名学生在实验前成绩排名班级中下游,实验后成绩提升至班级前列,这充分说明了感恩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法,对初中生感恩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实验与探讨。结果表明,感恩教育对于提升初中生的德育水平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实验数据显示,经过感恩教育课程的学习,实验组学生在感恩意识、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具体来看,实验组学生在感恩知识测试中的平均得分从70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