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给国学经典传唱的启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梁俊《苔》给国学经典传唱的启发
清镇市暗流中学 彭良举
戊戌年的正月初一,综艺圈最轰动的应该是CCTV《经典永流传·第一辑》播放的《苔》了吧。
2018年2月16日岁次戊戌年正月初一日晚上的的CCTV综艺舞台大咖很多,这首《苔》无论是音乐艺术性和演唱者的咖位,都算弱的,但特别让人感动,谱特别简单。也正是这种简单好传颂,我觉得目的达到了。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有形有意还不晦涩,而且又很励志非常适合梁说自己不是专业学音乐的,所以这种民谣似的旋律用这种方式让他的学生学了多诗词,就已经非常值得敬佩了。
回想一下我们这么多年的经典诵读,有多少孩子能够记住100多首诗词,更不用说写诗了。其原因,就是只注重形式,没有注重实效,根本上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和身心特点,意为追求“高大上”。
如果我们在编选读本时,选取一些有故事性的,充满想象的短小五言,已经有谱成曲的,新的时代,经典也要有新的内涵,需要有新的形式来传播传颂,不止于中华,不止于现在。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清晨唱,日落唱悲伤时唱,欢乐时也唱一群人唱,一个人也……
至于“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诗没有那么晦涩难懂,你只要读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意味。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首诗,配上简单的音乐,再用干净又没有什么技巧的声音,融合起来,一切恰到好处。就像梁俊老师说的,他就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可能他不是最帅的那一个,可能他也没那么优秀,在人群中那么的不起眼。但就算他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也能像牡丹一样盛开。这首诗之所以这么打动我们大家,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就是这么普普通通,我们没有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我们没有显赫的背景,我们没有那么出众那么优秀,甚至就像角落里的苔一样,那么渺小,不引人关注。可这个世界不就是由像我们一样无数个普通的你我他组成的么?那些出身富贵,拥有无数先天优势的人就像牡丹一样,只要一盛开,就会引人注目。我们像苔,是没有牡丹那样万众瞩目,我们虽小,也可以像牡丹一样盛开。最近刷屏的苔,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大山里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对古诗有更天然的亲近感朱思语什么东西是看不见却存在着的?《爱和风》爱,当爱之锁开了就很难关住那爱就像魔鬼深深地抓住你的心让你爱吧,爱吧风,就像梦一样你想把她抱住可她还是去了你看不见她她却可以穿过你
据说是表达对一个陌生小女孩的“爱”。
再看梁越梅《蒲公英的精灵》飘落的蒲公英种子每一颗都会生长风儿呼唤它的时候它就随风而去种子飞散在天空飞到每一个角落让孤独的角落长出蒲公英角落就不孤独了那金闪闪的蒲公英花在那角落里得到了尊严朱银春《家乡的风景山山围村寨》寨子鸟儿唱,村中鸡犬叫。春到人耕地,夏来人休息。秋到人人忙,冬来坐家中。日出家鸡鸣,日落风儿咆。如今树儿高,此时塘中绿。天空一片蓝,鸟儿空中飞。花中一片香,草中十头牛。我爱家乡景,永在家乡中。
……
大家想想,有这种情怀和兴趣的孩子,他们会不喜爱古诗词,进而喜爱其他国学经典。
笔者从教35年来,无论是从政、经商、从教,还是自由职业者,有不少爱好古诗词的人,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也偶尔涂鸦。这与他们在校时对他们的引导分不开。
而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诗词曲诵读不仅要重视读,更要重视写。否则,就无“传承”可言。
郭俊他们能够在2年支教时间里让孩子们诵读(唱)下100首诗词,应该得益于“写”。
《香菱学诗》大家耳熟能详的,林黛玉教授香菱的不就是“要写诗,就得多读诗,读好诗”吗?
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要写好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必须有广泛的阅读,才能有比较、有鉴别,才能寻找规律并实现个性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推而广之,文化传承才不会成为空话。
这不得不使我想起刘慈欣的《乡村教师》……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象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就是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的个体,而传承的方式就是发出或接受声音的口和嘴,而且宇宙人都知道“在银河系联邦时代,独立进化的文明十分罕见,能进化到5B级的更是绝无仅有,我们应该让这个文明继续不受干扰地进化下去,对它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太古文明的研究,对今天的银河文明也有启示。”
那么,我们要传承文明,就得在广泛诵读的同时,引导写作,并通过写作再促进阅读。
郭俊在台上的表演,还为我们经典诵读选材多样化、通俗化等提供了借鉴,但今天只能谈到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