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设计方案设计书.docx
PAGE
1-
教学楼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设计方案设计书
一、工程概况
(1)教学楼深基坑支护工程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基坑深度达到6米。该工程周边环境复杂,邻近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众多,包括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在施工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2)基坑开挖前,经地质勘探发现,土层主要由粉质黏土、砂质粉土组成,地下水位埋深约为1.5米。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土层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坍塌事故。为确保基坑安全,设计采用了复合型支护结构,包括锚杆、土钉、支撑体系等,以增强基坑的稳定性。
(3)在类似工程中,曾发生过由于基坑支护设计不合理导致基坑坍塌的事故。例如,某高校新建教学楼基坑支护工程,由于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因素,导致基坑发生坍塌,造成周边建筑物损坏和地下管线断裂,经济损失严重。本项目在借鉴以往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对基坑支护设计进行了优化,力求确保施工安全,降低工程风险。
二、支护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
(1)支护工程采用锚杆与土钉结合的复合型支护结构,锚杆长度为8米,直径为28毫米,间距为1.5米×1.5米,土钉直径为32毫米,长度为3米,间距为1.0米×1.0米。支撑体系采用直径为150毫米的钢管,间距为2.0米×2.0米,确保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2)施工方案中,基坑开挖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进行初步开挖,形成支护结构的基础;其次,在支护结构施工的同时,进行二次开挖,达到设计深度;最后,进行收尾工作,包括清理基坑、检查支护结构、修复受损部位等。在开挖过程中,采用分层开挖法,每次开挖深度不超过2米,确保开挖与支护同步进行。
(3)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先锚后土,先土后钉”的原则,确保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锚杆施工采用全站仪定位,保证锚杆的准确性和垂直度。土钉施工采用冲击钻成孔,孔径应大于土钉直径50毫米,成孔深度应达到设计要求。支撑体系安装时,应确保钢管与土钉的连接牢固,防止因连接不牢固导致支撑体系失效。
三、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1)质量控制方面,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对原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设备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原材料进场前需进行检验,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
(2)安全管理方面,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施工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明确警示区域。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巡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施工安全。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的应急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