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煎熬方法》.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煎熬的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
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 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
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
淹没过药面 3-5cm,浸泡 20-60 分钟为宜 (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
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
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
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 20-30 分钟,第二煎
15-25 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 分钟,第二煎 30 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
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 6-15 分钟,第二煎 5-10 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
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
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
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 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
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
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 3 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
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
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
但要不断搅拌, 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 以免中毒.)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
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
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 1-3 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 20-30 分钟使之成一碗,用
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
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
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 4 种:分服:即是将每天 1 剂中药,分 2-3 次等量分服。对老人
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 1 剂汤药 1 次服下,以取
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
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
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
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
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
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