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他者”想象与自我观照——新时期以来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艺术范式与文化追求.pdf

发布:2017-07-28约1.79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民族艺术研究o “他者”想象与自我观照 ——新时期以来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艺术范式与文化追求 口张松滨 摘 要: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异质性”和“边缘性”,使得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成为持不同 文化身份的主创人员观照和言说的场域。这里既有本民族创作者“自我观照”式的现实思索, 也有文化“他者”观念化、艺术化的文化想象。所以,在处理主题建构与现实表现的相互关系 上,在革新民族现实题材电影艺术创作范式、提升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文化品格上,当代民族 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呈现出民族生活纪实与写意的电影语言形式探索、情感和道德化表意相结合 的叙事追求、传统与现实碰撞下的民族精神写照等多元化的艺术特征,从而丰富了当代民族现 实题材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民族现实题材电影;艺术范式;文化追求;心理距离;异质文化;探索片 中图分类号:J904 作者简介:张松滨,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河南 信阳 464000 在文艺心理学中,“心理距离说”是文艺 象表达出来。这种“心理距离”所呈现出的 理论家们在探讨美感态度和美感经验时形成 “求异性”,能够促使创作者扩展审美视野, 的重要理论。“心理距离说”本质上是人类 勇于打破常规,特别是在处理现实与艺术创 “求异”审美思维的一种表现,因为心理距离 作的关系上,能更多地从艺术的角度出发, 的产生根源于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惯常” 积极地对现实进行重构和主观化的改造,使 形态观念的摆脱,从而使审美主体能够“把 其成为自身艺术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投射和反 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14’,对 映。在中国电影创作发展史上,民族现实题 审美客体采取凝神观照和无功利的欣赏态度。 材电影因其题材和表现对象的陌生化与差异 这种“心理距离”,使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和 化,使得其与不同文化的创作主体之间存在 创造的过程中对独立于自身且与自身具有一 着这种天然的“心理距离”,由此也成为不同 定“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客体对象 时期、不同创作主体进行艺术实践、表达创 会给予特别的审美观照,进而使之成为艺术 作激情、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题材和类型。 创作的主体,将自身的审美关照通过艺术形 新中国成立之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 收稿日期:2013—12—26 课题项目: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主导性媒介范式变迁与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A960006。 ·86· 影视。 创作日益繁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再到在这种民族文化差异之美的表现过程中 由于强势政治文化语境的整齐划一,电影创 建构自身的审美理想和艺术价值观,进行艺 作者的创作自由受到很大限制,而民族题材 术创新和审美观念的表达成为汉族创作者们 作为充满“异质”文化元素的题材类型受到 重新青睐民族现实题材影片的重要原因。所 汉族电影创作者的青睐。一方面,少数民族 以从某种角度上说,正如东方学创始人萨义 的生活及其文化本身是独立于自身文化系统 德所言,“每一个文化的发展都需要一种与其 的审美客体和创作素材,客观上与汉族观众 相异质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 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 在”[3](晰’,一直以来在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上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本身亦丰富多彩、 不懈追求的汉族创作者们,通过自己的艺术 充满异域情调,有别于汉族主流的文化传统, 实践,参与了少数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和文 能够为电影创作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此外, 化复兴,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