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道路线形设计.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道路线形设计 二、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平面线形要素 (二)平面线形要素 (2)增加驾驶操纵的困难 一般最小半径是指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舒适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 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置超高,而允许设置等于直线路段路拱的反超高。 从行驶的舒适性考虑,必须把横向力系数控制到最小值。 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的基本组成是: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 (1)几何元素的计算公式: 例题: 已知平原区某二级公路有一弯道,偏角α右=15°28′30″,半径R=600m,缓和曲线长度Ls=70m, JD=K2+536.48。 要求: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规范》规定可不设缓和曲线的情况: 作业: 已知平原区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有一弯道,半径R=250m,偏角α右=38°30′00″, JD=K17+568.38。 试计算该曲线上设置缓和曲线后的五个基本桩号。 (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为: 三、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安全视距及其保证 平面弯道内视距受阻时应清除 ZZ0 需将阴影部分去除,ZZ0 视距可保证 Z0计算式见 P96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1、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 ①视距包络曲线法 ②最大横净距法 (1)视距包络曲线 (2)最大横净距及其计算 1、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 ①清除障碍物: (1)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 适用:连续障碍物的清除,如路堑边坡等 (2)清除距离视点轨迹线小于最大横净距的障碍物。 适用:分散障碍物,如独立建筑物等。 ②分道行驶: 二、三、四级公路,在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路段,若保证2倍停车视距不可能,则必须满足停车视距,同时必须采用严格的分道行驶措施。如设分道线、分隔带、分隔桩;或设成两条分离的单车道。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竖曲线 定义: 为减缓汽车行驶在纵坡变坡处所产生的冲击,以及保证行车视距.必须插入的纵向曲线。 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竖曲线设计限制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受离心加速度限制。 2.时间行程不过短 最短应满足3s行程。 3.满足视距的要求: 凸形竖曲线——坡顶视线受阻 凹形竖曲线——下穿立交 4. 凸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行车视距 凹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缓和冲击力 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复 习 平面线形; 缓和曲线设置目的; 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合成坡度、竖曲线; 道路总体设计原则; 道路平纵组合设计原则; 考核知识点:基本概念。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最大纵坡----P99 表1-4-21 表1-4-22 ? 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 最小纵坡 各级路段路堑,低填方路段及其他排水不畅地段,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当必须设计平坡或小于0.3%的纵坡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 坡长 ? 最小坡长—为满足行车平顺、纵面视距。 最大坡长—为满足汽车的爬坡能力。 合成坡度 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方向。 式中:I —— 合成坡度(%) iy ——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 i ——路线设计纵坡度(%) 1、最大允许合成坡度值 2、最小合成坡度: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20 35 25 50 35 70 50 85 50 85 1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100 450 250 1000 450 2000 1000 3000 1000 3000 4000 极限 200 700 400 1500 700 3000 1500 4500 3000 450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