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肿瘤专家.pdf

发布:2018-05-15约6.87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肿瘤专家 腺癌指发生于胰头、胰体及 尾部等外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同时也包括壶腹部癌,在消 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近年来 腺癌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在欧美多数国家中, 腺癌的发病率每年约为9~10 /10 万人口,自1930 年以来,美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增加了3 倍,而英国同期增加了2 倍,日本增加了5 倍。在中国, 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 上海市统计,1974 年胰腺癌的发病在备种恶性肿瘤中为第 14 位,至 1984 年则上升到第 7 位,1990 年发病率达到5.1 /10 万人口,己与日本相近。 中医肿瘤专家认为: 腺癌的发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 2:1,其发病与年 龄增长有一定关系。有文献报道,25 岁以下发 腺癌者较为罕见,而中老年发本病者占83.7 %,其中60 岁以上者又为发病高峰。本病的恶性程度较高,一旦确诊后大约只有 12%~15 %的病例可以进行手术根治,而约 90%的病人在确诊后 1 年内死亡,是我国人口死亡的十 大恶性肿瘤之一。 中医肿瘤专家胰腺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圄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属“腹痛”“黄 疸” “症瘕”“积聚”等证范畴。根据其病因病机,中医通常采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行 气活血、软坚消症及益气养血等治法,治疗不同表现、不同病程的胰腺癌病人,取得较满意 疗效。有人报道,用中医药治疗42 例中、 期胰腺癌,其1 年生存率为90.5%,2 年生存 率为50%,5 年生存率为4.5%。此外,应用中药外治法还能明显缓解因癌症引起的疼痛, 其不良反应小,疗效亦优于西药止痛剂。 对 腺的认识始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记载: “脾长掩一尺,掩太仓。” 《十四经发挥》也有: “脾广三寸,长五寸,掩手太仓,附于脊之第十一椎。”其实都是对 于 腺的描写。到清代,随着中医解剖学的发展,对 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王清任的《医 林改错》写到: “津管一物,……总提俗名 子,其体长于贲门右,幽门之左,……,接小 肠”,“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然而,中医对胰腺癌的病症表现及其病因病机 的认识却早在 《黄帝内经》及以后的历代医籍中都有所记载和描述。如 《难经 ·五十五难》 中所说: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 聚者, 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还根据五脏不同, 分为五种积,其中 “脾之积为痞气”,在胃脘部,覆大如盘,可以出现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与 腺癌有所相似。此外,隋代巢元方著 《诸病源候论》中说: “症瘕者,皆由寒温不调, 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 《医学入门·丹台玉案》也云: “有寒客之则阻不行, 有热内生郁而不散,有食积、死血、湿痰结滞妨碍升降,有怒气伤肝木来克土,有伤劳倦、 血虚、气虚则运化自迟,皆能作痛。”以上论述指出了 脲癌的发病可能与饮食失节、七情 不遂、寒温失调、诸般内伤等因素有关。 关于中医肿瘤专家本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情志郁怒,肝郁气滞,致气机不畅,脾湿郁困,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日久成毒,积结 成癌; 2)饮食不节,醇酒厚味,过嗜肥甘,致脾失运化,湿热内生,阻滞气血,积久化毒,瘀结 形成本病; 3)寒温失常,调摄失宜,宿毒内热壅滞,气郁血瘀,湿毒瘀结,耗血伤阴,致症瘕积聚内 生。 总之, 腺癌的形成,在病因上与情志、饮食关系最为密切,在病机上主要表现为湿热、痰 结、血瘀相 搏结,影响气机的畅达,而形成癌肿。在病位上与肝、胆、脾等脏腑的关系较 为密切,有时也会因宿毒内热,血热妄行,形成心脾实热的病机。在 腺癌的病程中,初起 多表现为实证,而中、 期则以虚实相夹,本虚标实为主要表现,甚至可以表现为以虚象为 主。因此,对胰腺癌的治疗,要在全面审视病症病机的基础上,予以选方立法,才能达到较 好的效果。 腺癌的早期症状取决于癌肿初起的部位,癌肿引起的梗阻情况,胰腺被破坏的程度 以及有无转移癌等。本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体重减轻、黄疸,其次为乏力、食欲不 振、腰背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腹内肿块、发热等。 (1)腹痛:约3 /4 以上的患者可以出现腹上区不适及隐痛。 体及 尾癌的病例几乎都有 腹痛,且出现较早。痛在开始时多数较轻,仅表现为上腹不适感,以后逐渐加重。痛的典型 部位在中上腹和左季肋部,可向背、前胸及肩胛放射。疼痛的性质早期常为定位不清的钝痛 或隐痛,继而可发展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常在仰卧位及夜间加剧,而俯卧、坐、立、 前倾位及行走时可减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