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向蔡同盟”_一支忧伤的红色浪漫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寻找“向蔡同盟”_一支忧伤的红色浪漫曲
在中共党史上,蔡和森和向警予是一对革命伉俪,夫妻同为我党最早的中央委员之一,分别担任我党第一位中宣部部长和首任中央妇委书记。他们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结合,曾经是共产党人婚姻的楷模,成为“当时大可纪念之盛事”,被同志们称为“向蔡同盟”。然而“向蔡同盟”这支曾经令无数革命者羡慕的红色爱情浪漫曲,最终还是没有划上圆满的句号。向蔡最终分道扬镳,让人叹惋。
只羡鸳鸯不羡仙
向警予和蔡和森都是湖南人。向警予1895年生于湖南怀化市溆浦县人,父亲是小贩出身,积累成富商。1903年,向警予的大哥向仙钺在家乡办了一所小学,向警予进入小学上学,在县城开女子入校读书之先例。1911年辛亥革命后,向警予由湘西到长沙,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周南女校读书,改名向警予。1916年夏,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怀着“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到家乡,在县城西街文昌阁创办了男女合校的溆浦小学堂,并担任校长,聘请进步青年任教员。学校在向警予的主持下,传授新知识,提倡新风尚,宣传新思想。蔡和森是湖南省湘乡县人,1895年生于上海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员家里。1913年秋,蔡和森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蔡和森和毛泽东、萧子升三人品学兼优,志趣相投,都是杨昌济教授最得意的学生,人称“湘江三友”。杨昌济对毛、蔡二人评价极高,他曾对章士钊说:“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18年底,向警予为联系湖南女子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到达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在湖南学生界中享有盛名的蔡和森。不久,向警予也加入了毛、蔡等建立了新民学会。她与蔡和森的交往因此逐渐增多。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爱情,萌发于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巨型邮轮上。1919年底,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50多人乘坐“盎特莱蓬”号法国邮轮从上海启航前往法国。35天的航程是漫长而枯燥无味的,但对于热恋中的男女来说,却显得短暂而情趣横生。向警予与蔡和森两人经常一起观看日出,讨论学习和政治问题。当邮轮停靠在终点站法国马赛港时,他们都惊喜地发现,两人已经不能分开了,从此坠入爱河。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法国小城蒙达尼举行婚礼。两人的结合堪称完美,令人艳羡,几十名中国留学生为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新人送上了温馨的祝福。蔡和森和向警予分别朗诵了两人在恋爱过程中互赠的诗歌,婚礼达到了高潮。不久,他们将这些诗作结集出版,题目为《向上同盟》,分别赠送给亲朋好友。萧子升在看完诗集后,幽默地对他们说:“你们两位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深深地祝福你们,并献给你们四个字——‘向下同盟’。这是你们书的名称,我只不过改换了一个字而已。”随后,人们把他们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向蔡的结婚照更是堪称经典,他们两人并肩而坐,共同捧着一本打开的《资本论》,全神贯注地阅读。照片表明,他们的结合,一是他们冲破阻力自由恋爱而结婚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仰;二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忠贞信念将是始终不渝,不可动摇的。
婚后,向警予给父母寄了一张印有一对十分可爱的小孩的明信片。她针对明信片上的小孩,借题发挥,写道:“和森是九儿(向警予在家排行第九,小名‘九儿’)的真正所爱的人,志趣没有一点不同的。这画片上的两小也合他与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产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纪的小孩子。”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说:“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
毛泽东闻讯极为高兴,十分赞赏向蔡两人自由恋爱的行为,认为这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1920年11月26日,毛泽东给留法友人罗学瓒写信,就“向蔡同盟”等问题发表意见,他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最不合理的强奸,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想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已有婚约的,解除婚约(我反对人道主义)。没有婚约的,实行不要婚约……”1920年冬,同样是一对佳偶的毛泽东和杨开慧也走向了婚姻的殿堂。李富春与蔡畅的结合,也是“向蔡同盟”之后的又一支浪漫曲。
1921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月,向警予也离法回国。1922年初,向警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7月,在中共二大上,蔡和森和向警予分别当选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同时,蔡和森还担任中央宣传部第一任部长,向警予担任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夫妻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1923年6月的中共三大上,向警予当选为中央委员,成为我党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央妇委第一任书记。在1925年1月的中共四大上,向警予继任中央委员,蔡和森更是担任了中央局委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