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兽医课件-传染性法氏囊病.ppt

发布:2024-10-22约1.76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腿肌和胸肌出血,呈块状或条状法氏囊浆膜面胶冻样水肿法氏囊出血呈紫葡萄样干酪样坏死法氏囊黏膜充血法氏囊干酪样坏死,肾脏尿酸盐沉积急性死亡者两胃交界处可见出血带五、诊断1、初诊:2-15周龄鸡易感,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2-3d出现死亡,5-7d死亡高峰,死亡尖峰式死亡曲线和迅速平息腹泻、脱水、衰竭死亡;法氏囊肿大、出血,严重者呈紫葡萄者,囊腔出血或干酪样分泌物,胸肌、腿肌出血;肾脏肿大,花斑肾;肌胃和腺胃之间条状出血。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幼鸡和青年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疫苗免疫失败。一、概述症状特征:腹泻、颤抖和极度虚弱。病变特征:法氏囊肿大或萎缩;肾脏肿胀并有尿酸盐沉积。腿肌和胸肌出血肌胃和腺胃交接处条状出血。二、病原学1、分类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单衣壳,无囊膜病毒,病毒呈二十面体状;无凝集红细胞特性。2、增殖:病毒主要存在于法氏囊、脾脏,其次肾脏9-11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接种3-5d鸡胚死亡,胚胎全身水肿,头部和趾部充血和小点出血,肝脏有斑驳状坏死;变异株引起肝坏死、脾肿大,不致死鸡胚。3、血清型:2个血清型,Ⅰ型(鸡源性毒株)、Ⅱ型(火鸡源性毒株);Ⅰ型存在6个亚型,亚型间抗原性存在差别,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4、毒株的差异:Ⅰ型各毒株之间毒力差异很大。IBDV标准强毒:在鸡群中自然感染发病后,其发病率可达100%,但是死亡率只有20-30%。IBDV超强毒株:死亡率更高,一般在60%以上,易感鸡龄区间扩大,包括母鸡的整个生长期,且能够突破高的母源抗体而感染鸡只;IBDV变异毒株:主要引起亚临床感染的免疫抑制,不引起法氏囊的明显炎症反应,但可引起法氏囊的迅速萎缩,感染鸡胚后死亡率不高,但是引起肝脏坏死和明显的脾脏肿大。5、抵抗力病毒无囊膜,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能耐受酸性消毒药,碱性消毒药很快将其灭活;次氯酸钠、甲醛溶液和含碘的消毒液效果好。三、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仅引起鸡的发病,2-15周龄鸡多发,3-6周龄鸡最易感,成年鸡隐性感染。近年来发病日龄范围有所扩大,早可提前至3日龄~4日龄,晚可推迟到25周龄。2周龄内雏鸡感染不表现症状,但免疫抑制明显,成年鸡呈隐性经过。2、传染源病鸡、带毒鸡主要传染源,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垫草、用具、人员等;3、传播途径经消化道感染;4、流行特征:发病急、传播快,感染后3d出现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平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死亡率一般15-20%,强毒感染死亡率达到70%;本病发生后,出现免疫抑制,通常易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毒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死亡率上升。初生雏鸡感染IBDV出现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可使法氏囊发生坏死性的不可逆病变。1周龄后感染IBDV的鸡,其影响有所减轻。四、症状1、典型感染潜伏期短,2-3d突然发病,病鸡啄食自己泄殖腔;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食欲下降、畏寒聚堆;腹泻,排白色粘稠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严重脱水、昏睡、衰竭死亡发病后1-2天内病鸡死亡率明显增多且呈直线上升,5-7天达到高峰,其后迅速降和恢复(尖峰式死亡曲线和迅速平息)2、非典型感染:变异毒株引起亚临床感染,主要引起免疫抑制。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病鸡排白色黏液样粪便病鸡脱水,爪干燥无光四、病变脱水严重、趾爪干缩;胸肌、腿肌条纹状出血/出血斑;法氏囊:肿大、出血、重量增加,比平常重2倍(强毒);严重出血、淤血呈紫葡萄状(超强毒);法氏囊萎缩(变异株);肾脏肿胀、苍白,尿酸盐沉积,花斑肾。腺胃、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偶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