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礼记的版本.ppt

发布:2017-06-27约小于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禮記》的常識 (摘自夏傳才《十三經講座》215-216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禮記》的來源 《禮記》是儒家關於禮學的一部論文集。“記”指對經義的說明、補充和發揮,《禮記》是對《禮經》經義的闡發。它原來並沒有單獨成書,只是附在《儀禮》後面,與《儀禮》一同流傳,《漢書·藝文志》記:“《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篇,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它原來是依附《儀禮》一書的,是《儀禮》傳習的長期過程中儒家學者寫作的釋經文字。 《禮記》的內容 《禮記》在東漢末獨立成書,到唐代取得儒家“經”書的地位。 先秦傳習《儀禮》的同時,也傳授一些說明和補充材料。累世相傳,到西漢,這些文字已經積累不少。據說,到西漢後期,劉向考校書籍時又採集一些,共達214篇。這些文字寫作的時代,早的是在戰國時期,晚的是在西漢後期。它們的作者多不可考,有的是從其他書籍節錄的,所以又稱它是“儒學雜編”。 《大戴禮記》 《小戴禮記》 漢代傳《禮》有戴德、戴聖、慶氏三家,都滙集了說《禮》的論文集。戴德稱為大戴,戴聖是戴德的侄子,稱為小戴。戴德把流傳的論文合為85篇,稱《大戴禮記》;戴聖又加以刪輯,為46篇,稱《小戴禮記》。 《小戴禮記》 《小戴禮記》在東漢末期又由馬融補上三篇,共49篇,鄭玄給《小戴禮記》49篇作注,使《小戴禮記》廣泛流傳。《十三經注疏》所收即《小戴禮記》,為鄭玄注、孔穎達疏,題名《禮記正義》。學術界多認為:鄭玄注很出色,清人注本尚無出其右者。 《大戴禮記》 《大戴禮記》也有傳本,因為不被學者重視,在流傳的過程中佚失了46篇,只保存下來39篇。有北周盧辯的注本,較好的注本還有清孔廣森的補注。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