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的研究评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大学生自杀的研究评述
摘要:大学生自杀,人格特质是基础,负性生活事件是导火索,缺乏正确的防御方式是重要原因,抑郁是自杀前重要征兆。识别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防御与干预措施,是降低大学生自杀率的关键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高危人群;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95-02
大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被视为家庭的宠儿,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极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自2008年起,自杀取代了突发疾病和交通事故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到的自杀动机,是自杀死亡的高危险因素。最新调查数据惊人地显示,有高达7.16%至38.6%的大学生表示曾有过自杀意念[1-3]。有学者惊呼,自杀已成为大学校园的流行病。本文回顾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报道,并从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高危人群、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综述。
一、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1.人格特质是自杀的基础。总结国内外关于自杀成因的研究,学者一致地认为,自杀是建立在一定生物基础上的,自杀人群与一般人群人格特质有显著差异。如有研究证明,大学生自杀意念与人格特征的内外倾向(E)、精神质(P)存在显著性相关,内向型、高精神质人格更容易形成自杀意念[4];自尊与器质性乐观能够负向预测自杀意念的产生[5,6]。还有研究表明,自杀能够遗传和传播,陈建梅等对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调查就证明,亲属有过自杀行为是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7]。
综上,可以认为,自杀人群具有一定人格特质或生物学基础,这种特质是可以遗传的。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能够从人格特质与家族自杀史的角度筛查自杀高危人群。
2.负性生活事件是导火索。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工作压力等。生活与学习上的不如意往往成为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导火索。郭黎岩等总结我国导致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负性事件依次是情感挫折,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身体丧病、学业压力,家庭变故[8]。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研究认为,负性生活是在自杀意念形成过程中起到“扳机”的作用,一般地,只有当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才会有自杀意念的产生[9]。
3.应对方式是调节因素。应对方式指个体在应付各种挫折情景时,为防止和减轻焦虑等精神压力而采取的一系列习惯性适应行为。应对方式是应激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的重要调节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压力的后果和严重性。
我国当代大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这一方面造成其自私、自我中心的性格或行为方式,同时,没有经历挫折教育,缺乏正确的应对方式,使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往往放大暂时的困难和可能的后果,产生强烈负性情绪,采取逃避,否认等消极应对方式,而不会直面困难或寻求帮助,负性事件得不到解决,消极情绪得不到疏导,恶性循环,最终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
4.抑郁是自杀的前兆。抑郁自杀构成所有自杀的1/2~2/3,是抑郁症最危险的后果,也是自杀最重要的前兆。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教授统计132例大学生自杀时间,发现4到6月是大学生自杀高发期,而春夏之交正是抑郁症高发时期。自杀意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严重抑郁情绪的表现,可以说,抑郁对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自杀行为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过程可以描述为:具有一定人格特质基础的大学生,遭受某种负性生活事件,由于缺乏正确的应对与防御方式,而抑郁等负性情绪无法排解,进而采取的极端行为。
二、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
1.大一新生与毕业班学生。研究表明,大一、大四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因为大一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处于角色转换与适应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或专业的期望落差,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寄宿生活不适应等,并由此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者就会产生自杀意念。而毕业班学员,面临职业生涯的各种选择,出国、读研、工作,焦虑情绪始终得不到排解。特别对于求职困难的学生,“文凭贬值”造成的就业压力,父母催促造成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等往往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感到委屈、自责、焦虑、困惑、无助,极端的人就选择结束生命来逃避这一难题。
2.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大学生活五彩斑斓,价值多元,但完成学业仍然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学习成绩也是评价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学业困难无疑是大学生重大的压力源。学业的摧折,如考试没有及格、毕业论文没有通过等都是大学生的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特别对于中学成绩很好,大学学习平平或虽然很努力,却总达不到学习要求的学生,长期学业上的挫折会伤害他们的自我概念,习得性无助产生抑郁情绪,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无能、无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