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临床试验的方法研究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对于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对症加减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可达到90%以上,且其血脂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为稳定。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接受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临床分析
中风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类,该疾病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发病率高等显著特征。中风后遗症指的是中风患者遗留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机体功能性障碍,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次临床研究对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诊断和排除标准
1.1中医学诊断标准证实为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血瘀型,具有脉沉细,舌苔有齿痕或白腻,舌质暗淡,自汗出,气短乏力,面色眦白,感觉功能消失或减退,不语或言语赛涩,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
1.2西医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经过MRI和CT检查,均确诊为中风后遗症,且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会第四届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以及内分泌系统、造血、肝、肾和心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的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其他心脏疾病导致的房颤患者,以及确诊为代谢障碍、脑寄生虫病、脑外伤、脑肿瘤导致的脑栓塞患者;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2中医治疗方法
补阳还五汤加减具体药方为:丹参12g、全蝎6g、川芎9g、当归尾9g、红花6g、桃仁9g、地龙10g、乌梢蛇12g、黄芪60g。肝阳上亢患者加用菊花、白芍,以达到滋阴熄风的目的;肢体麻木患者加伸筋草、木瓜,以达到舒筋活络效果;言语不利患者加用郁金、石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气虚明显患者加用党参,以益气通络。每天用药1剂,用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用药1个月后,变为研末冲服,所有患者均接受半年的治疗。
3疗效效果评定标准
依据《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评定。①恶化或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死亡或是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所恶化,神经功能评分在0至10%之间,或是病情未见任何改善;②好转:指患者临床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在11%至50%之间,生活无法自理,扶持能够站立,体征和症状有所改善;③显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在51%至75%之间,生活部分自理,能够独立步行,神经体征和症状显著改善;④治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在大于76%,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完全消失。
4临床治疗效果讨论
中风也称为卒中,中医学理论认为,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气、痰、火、风,其中,气虚运血乏力引发的血液淤滞是其主要原因。中风后遗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以痰浊、血瘀为主,本虚则以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虚为主,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是该疾病最为常见的类型。在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通常并重活血通络与补气[1]。补阳还五汤全方主要包括7味药,其中,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具有通络化瘀活血的作用;当归尾则具有不伤正且祛痰活血的效果;以黄芪君药,则能够奏行瘀益气之效,同时具有大补元气之虚的作用。上述各味药物相互配伍,具有独具匠心、标本兼顾、气血并补的作用,因而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2]。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地龙能够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并防止血管痉挛;桃仁可以抗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液循环;川芎能够缓解脑水肿、增加脑血流量、抗血凝、扩张血管;当归能够利用增加细胞表面电荷、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作用,达到逐瘀、降低血液黏度和促进细胞解聚的作用,同时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所导致的呕吐、恶心、眩晕、头昏、头痛等临床症状;红花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流量;黄芪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行的作用,黄芪的大剂量使用能够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降低血压,扩张血管,增强全身营养状态,改善脑水肿状态[3]。
本次临床研究表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经过补阳还五汤治疗,其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为:甘油三酯(3.72±0.42)mmol/L,胆固醇(7.21±0.42)mmol/L;甘油三酯(1.24±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