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谈
摘要:针对本科学生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困难,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善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薛明(1971-),女,江苏泰兴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39-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理工类学生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组成、工作原理、接口技术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具备微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能力。由于该课程较为抽象,涉及的基础课程较多,学生普遍对该课程的学习不太理想。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着手进行改革。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既注重理论,同时加强实践的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能够使理论为实践打基础,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并且能够逐步培养创新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按照理工类本科教学大纲,“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主要包含微型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和接口等三大部分。其中汇编语言部分和接口技术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传统的汇编语言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完整性,指令讲解面面俱到,让学生感觉指令繁多,难以记忆,又不太能够抓住重点。接口部分也以详细介绍芯片为主要目的,将芯片的内部结构、引脚等介绍得过分详细,使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过于抽象难懂,继而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普遍兴趣不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觉得迫切需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要从目前的应用以及实用的角度出发革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1.对于微型计算机原理部分,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以及内部结构
目前该课程大多介绍8086的结构,而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该进行及时调整,结合当今的计算机介绍32位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组成。在教学上也应从应用和实用的角度出发,主要强调微处理器中寄存器的结构和使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后面指令和汇编语言的学习。
2.对于汇编语言,指令是基本
在理论教学中,对各种指令的介绍要精简,只给学生介绍最常用的几个指令。如传送类指令只需介绍MOV指令以及堆栈的PUSH和POP指令。转移类指令可以重点强调有符号数和无符号数的转移指令,通过在课堂上的大量举例和课后的练习来巩固基本指令。然后介绍程序设计的结构。汇编语言属于结构化的程序。对于结构化的程序,学生在高级语言中已经接触过,这里再次分析简单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等几种结构,让学生能够编写较为容易的小程序段。最后,再结合汇编语言源程序的编程结构,将小程序段完整化,变成一个完整的汇编源程序。通过一步步深入讲解和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于接口部分,当然要结合具体的芯片来讲,重点讲解芯片的用途和使用情况
而对芯片内部具体的结构可以简单介绍。比如定时计数器8254,着重介绍三个计数器的工作方式的特点,如何使用;串行和并行的接口芯片要结合目前的使用现状,比如打印机的应用;对于中断部分,着重于中断的基本概念,对采用中断的技术编写程序要特别注意中断处理的流程。另外,还应与时俱进,和现在的应用结合起来,介绍当今比较常用的接口,比如USB接口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践环节的改革
要学好“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光具备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目前和该课程配套的实验课时是比较少的,学生得不到充分的训练。因此应该合理调整教师讲授和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的内容也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汇编语言的实验中,可以首先安排程序改错的题目,先让学生熟悉汇编源程序的结构和一些指令的用法。然后从简单程序入手,逐步过渡到分支和循环程序。等学生熟练掌握了程序的结构和各种常用指令的用法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大型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余自行完成。对于接口部分的实验,笔者采用的是由南京邮电大学和福建德昌电子联合研制的PD-32微机系统实验装置。这个设备包含了8254芯片、8259芯片、8250和8255等多种芯片,既可以单独完成各个芯片的使用,当然也可以将多个芯片联合使用,让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各个芯片的引脚,并通过自己亲手的连线来完成实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实践还应包含课程设计的内容,即专门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强化汇编语言和接口的知识,给学生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