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方剂学-治风剂.ppt

发布:2016-05-18约1.24万字共8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治 风 剂 一、概念: 组成:以辛散祛风或滋潜熄风的药物为主; 作用: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治证:风病。 *风邪致病的特性: A: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发展迅速) B:风性主动(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 C:风为百病之长(证型:风热、风寒、风湿、风痰等)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疏散外风—风邪侵犯人体肌肤、筋骨、关节、经络所 致之证。 *侵犯肌表:头痛,恶风等表证(参见解表剂) *上犯头目: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头风)—川芎茶调散 *中于经络:口眼歪斜,手足不能运动—大秦艽汤 *与湿热相搏于肌肤:皮肤瘙痒、湿疹—消风散 风邪 *与痰湿瘀阻于肌肉、筋骨、关节:肢体挛痛,麻 木,屈伸不利(风湿痹证)—独活寄生汤(参见 祛湿剂) *中于经络:口眼歪斜(风瘫)—牵正散 *风毒阻于经络:口噤不开,手足拘急,角弓反张 (破伤风)—玉真散。 2、平熄内风—肝肾功能失常所致之内风病。 *热极动风(肝经邪热炽盛,热极动风): 高热抽搐、痉厥—羚角钩藤汤 *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肝肾阴虚,阳亢化 脏腑 风):眩晕头痛,中风昏倒,半身不遂— 功能 镇肝熄风汤 失常 *阴虚风动(肝肾阴血亏虚、虚风内动) 瘛疭神疲,脉气虚弱—大定风珠 *血虚生风(血虚风动):筋脉拘挛,手足 — 阿胶鸡子黄汤 三、使用注意: 1、治风之法首辨风病的类型。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熄。 2、辨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性的虚实,配伍相应的药物, 可与祛痰、清热、化湿、化痰、活血祛瘀等法配合。 3、外风与内风兼夹者,立法用方,应该分清主次,全面 照顾。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 外感风邪头痛证或头风头痛证。 循经上犯头目: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 袭表,邪正交争:恶寒发热,目眩,鼻塞; 风邪外袭之征:舌苔薄白,脉浮。 【病机】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治法】疏风止痛。 【方解】 君:川芎—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尤善治 少阳、厥阴经头痛。 臣:羌活—祛风止痛;善治太阳经头痛。 白芷—祛风止痛;善治阳明经头痛。 ? 佐:细辛 — 辛散搜风,散寒止痛,通鼻窍, 并治少阴经头痛。 薄荷 — 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荆芥、防风 — 疏风止痛。 清茶 — 苦寒清上降下,清利头目,且 制约诸祛风药之温燥、升散。 使: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邪头痛的常用方。*《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头痛,鼻塞,脉浮等。 3、临证加减: 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用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 若头痛久而不愈者,可加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4、现代运用: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鼻窦炎所引起的头痛,属风邪上犯者。 5、现代研究:本方具有镇痛、镇静、抗炎、解热、抗缺氧能力等作用。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 气血痹阻,筋脉失养:口眼歪斜,舌 络脉空虚 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 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恶寒发热,肢 风邪入中 节疼痛; 风邪郁而化热:苔黄,脉浮数或弦细。 【病机】 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治法】 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方解】 君:秦艽—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臣:羌活、独活 防风、白芷、细辛 佐:当归、白芍 熟地、川芎 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寓扶正御风。 生地、石膏、黄芩—清泄郁热,制祛风药之温燥。 使(兼):甘草—和中、调药。 【临床应用】 1、本方适用于风邪初中经络之证。*《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手足不能运动等病程较短,并兼有表证。 3、临证加减: 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等清热之品; 若夹痰湿,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