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二)
理 中 丸(《伤寒论》)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用法】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蜜丸,日服2-3次,每次9g,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取汁,分二次温服。服后饮热粥适量,并加衣盖被)。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大便稀溏,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黯淡或清稀。
3.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等属脾胃虚寒者。
【证治机理】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证所致。若脾胃素虚,寒从中生;或脾阳不足,外寒内侵;或过食冷物,或寒药太过等,均可导致中焦虚寒证。寒性收引凝滞,阳气凝结不通,故腹痛喜温。脾胃司职升降,若升降失常,则呕吐下利。寒则气滞,更因脾不运化,故腹满不食。其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均为阳虚有寒之象。本证病机要点为中焦虚寒,纳运无能,升降失司。根据“清者温之”、“虚则补之”之旨,治以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为法。
阳虚失血之证,是因脾阳虚寒,不能统血所致。无论吐血、衄血或便血,凡是出血色淡质稀,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弱无力者,可用本方治疗。若将干姜改为炮姜,或加黄芪、阿胶、当归之类,其效更好。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脾胃受损。土虚不能荣木,则肝虚不能养筋,而致手足抽搐,目睛上视等虚风内动之证。若伴形体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细缓者,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涎为脾之液,若病后喜唾涎沫,久久不已,甚或流涎不止,是病后中阳不足,脾气虚寒,不能收摄津液,津液上溢之故,可以本方丸服,徐徐收功。
胸痹一证,是以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证,病位在上。但若因胸中阳气不振,而中焦阴寒之气上乘阳虚之胸,致胸中之气痹而不通,不通则痛。且阴寒之气上冲,又可见胁下有逆气上抢心之候。用本方为汤剂(《金匮要略》名人参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升降复常,则无浊阴之邪上乘之虞,而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方解】
君药——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为温中祛寒,振奋脾阳之要药;
臣药——人参:甘而微温,补气健脾,促进运化,为臣药。君臣相合,甘温辛热,温补阳气。
佐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配人参复脾运而正升降。
佐使——炙甘草:甘温,①合人参白术益气健脾②与干姜相配辛甘化阳③缓急止腹痛④调和诸药。
本方配伍特点:以辛热祛里寒,甘温复中虚,虚寒兼顾,温补并用。配伍要点:“辛热甘温法”。干姜辛热散寒,但易耗正气;人参甘温补气,但易壅气机;两味相合,温里散寒不伤正,健脾补气不碍邪,尤得温补阳气之功。制剂以丸、汤互用,适用于轻缓和急重不同证情。
【运用】
1.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的基础方。临床以脘腹疼痛,呕吐下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临证加减:根据病情轻缓、急重之不同,分选丸、汤。寒甚者,可重用干姜,虚甚者可重用人参,虚寒并重者,干姜、人参并重;胃逆见呕吐较重者,可加生姜、半夏、砂仁以和胃降逆;寒湿下注见下利较重者,重用白术,可加茯苓、薏米以健脾止泻。
3.现代运用:主要用于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证属中焦虚寒者。
四 君 子 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人参去芦(10g) 白术 (9g) 茯苓去皮(9g) 甘草炙 (9g) 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冰一盏,煎大宜服之. 七分。 通口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气短乏力,语声轻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证治机理】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本方剂,治疗气虚诸证。脾为中气之源,《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则纳运机能薄弱,食少便溏。原书《局方》谓:“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虚食少,则化源不足,遂致“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等气虚诸症显现。故气虚当补气,“补气必从脾胃着手”(《中国医学大辞典》)。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虚,《本经》谓“主补五脏”。合以炙甘草加强甘温益气补中之效。配以白术、茯苓,健脾和胃。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