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县委挂职工作总结 (1500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团县委挂职工作总结 (1500字)
团县委挂职工作总结
挂职期间,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结合“创先争优”、“两进三同”等工作的实施,努力实现促进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促进“两新团建”、“扶贫助学”、“志愿服务”等品牌工作深化,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试点先行,全面推动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
自6月全省推进乡镇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以来,我对该县乡镇基本情况、团委干部配备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为全面开展格局创新工作打下基础。针对全县16个镇团委书记基本都是兼职的情况,我建议采取试点先行、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办法,着力破解乡镇团委体制编制难题。积极争取县、镇党政领导的支持,在基层团组织建设中至少增配编制外的乡镇团委副书记一名。发动农村致富带头人、企事业单位干部、中学团支部书记和小学总辅导员等优秀青年竞选团委副书记。
目前,已顺利完成全县16个乡镇兼职团干配备,共选拔配备基层兼职团干85人,增强了基层组织力量。同时,积极发挥编制外领导班子联系、服务青年的作用,举办甜玉米种植技术培训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学生上大学活动,进一步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
(二)推进校地合作,打造教育帮扶品牌
针对丰顺优秀教育资源缺乏的限制,我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优势,利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英语师资力量的支持,为丰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帮扶。在我的牵线搭桥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丰顺县教育局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双方在英语教育、培训、实践体验等多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选定丰顺县留隍镇作为今年的项目试点。项目包括:开设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班;组建丰
顺中小学校长、中小学英语教师骨干赴广外观摩学习;开设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英语夏令营”等。项目签署3年合作协议,资金总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培训、实践等活动开展。同时,组织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定期赴丰顺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2011年7月,广外大派出10多名英语教师骨干赴丰顺县留隍镇为100多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开展了为期15天的英语集中培训,并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在当地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著。2011年11月,在丰顺县教育局副局长陈秋远的带领下,梅州丰顺中小学校长、中小学英语教师骨干赴广外开展观摩学习活动,内容主要包含讲座、公开课、交流研讨、文化体验等环节,提升了中小学校长、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技巧,感受大学英语学习氛围,达到开阔视野、更新理念的目的。项目旨在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模式和方法,并逐步从一所学校向多所学校的扩展,规模逐步扩大;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策划培训品牌,从而更有利地推动基层教育的发展,为山区优势教育资源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开展“两进三同”,为当地青少年办实事
挂职伊始,我积极开展“两进三同”工作,深入镇、村、学校,与当地青少年同生活、同工作,深入农村中小学了解该县教育资源、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等情况。在汤坑镇中联村开展夏季“两进三同”的过程中,我积极相应县委县政府关于“我为丰顺添绿、共建幸福家园”的号召,组织镇政府、非公企业、农村(社区)的团员青年和志愿者100多人到山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到丰良镇隆烟村、兵营村与当地创业青年进行了交流,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创业设想和实际困难。通过“两进三同”了解到兵营村一养牛致富带头人,因缺乏资金,无法扩大规模,惠及更多群众。为此,他与团县委领导等多次走进农村信用社,与信用社负责人联系交流、沟通争取,最终帮助致富带头人申请到5万元的专项贷款,用于扩建养殖规模。在考察调研希望小学时,了解到学校中的“希望家园”和“幸福厨房”因物资的短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我多方争取资源,
最终取得丰顺县利达工艺厂的支持,为全县每所希望小学提供3000元的资助。
(四)争取社会资源,扎实做好济困助学工作
以“南粤会亲”及“贫困济困日”等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支持和帮助,为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筹集希望工程、南粤会亲等项目的资金,我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发动全县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及志愿者进行募捐。在“南粤会亲”期间,共募捐3多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儿童上学,重点资助单亲、孤儿或重大伤、病、残家庭的小学生,按每人500元的资助标准进行资助,帮助50贫困小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6月30日“扶贫济困”日,团县委来到大龙华镇深梅叶华希望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带去了学习、娱乐用品。
在广外大团委的支持下,我校捐赠了20台电脑以及电脑桌给当地希望小学,以援建“希望电脑室”。在我的推动下,2011年12月,广外大学生工作部(处)党支部来到丰良镇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