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ppt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2.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3.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参照说明书,·根据药物药动学PK(抗菌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征用药,以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作用。时间依赖型---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应考虑多次给药.浓度依赖型---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一次给药(重症感染例外)·要确保整个手术期间有足够的抗菌药物浓度·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浓度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多为1~2小时,若手术超过3小时或失血超过1500ml,应再给第2个剂量。使用半衰期长的药物(如头孢曲松)则无须补充给药*肌注、口服存在吸收上的个体差异,不能保证血和组织的药物浓度,不宜采用,局部用药应尽量避免(肌注等)*根据药物特性按照说明书的要求选择溶媒。(一般情况氯化钠为最佳溶媒首选,头孢曲松钠禁忌配于林格溶液中、两性霉素B禁忌配于葡萄糖中等·β-内酰胺类的合理用法:将1-2g药物加在100ml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内静滴30分钟,由于其半衰期短(1-2小时),若手术超时,应追加用药;超过3h,应给第2个剂量(头孢曲松除外)*·抗菌药物应短程使用,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择期手术术前用药一次,术后一般无须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或视情况术后再使用1~2次,不超过24小时·术后连续用药数次或数天无必要,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移植术后,用药可适当延长,严重污染手术术后应继续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生素,故不作为预防用药评价按照短程预防用药原则评价其合理性·手术时间短(2小时内)的清洁手术术前一次即可;术后仍需用药者,不应超过24小时·清洁-污染手术术后预防用药不应超过24~48小时·轻度污染手术术后预防用药不应超过24~72小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手术部位细菌污染机会和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III类手术(污染切口)眼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手术中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手术中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手术中尿路体液大量溢出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预防用药指征(三)全部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第26页,共5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手术预防用药---药物选择1.青霉素类过敏反应多且严重,不主张预防用药2.头孢类抗菌药物为首选,头孢二代(头孢呋辛-平衡型)对G+球菌和G-杆菌都具有强效杀菌活性,适用清洁-污染手术的预防但不主张首推3、4代头孢用于预防用药理由:
◆对葡萄球菌不及1代头胞◆缺乏选择型抗菌谱(不主要针对外科感染细菌◆广泛使用产生耐药性◆价格昂贵3.氨基苷类重新主张预防用药4.一般不用喹诺酮类药物,仅可用于泌尿系手术5.大环内酯类属抑菌剂,一般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6.糖肽类一般不作为手术预防用药,MRSA发生率高的医院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或头孢类过敏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7.碳青烯类不适用于手术预防用药第27页,共53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手术预防用药---药物选择·选择相对广谱、高效、安全、廉价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致病菌、切口类别、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SSI大多数病原菌的抗菌药物,且安全、廉价的药物。·头孢类抗菌药物为首选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