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导读 :本文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
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马克思的《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
己历史观的探索, 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
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 1964 年在《单
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
级关系的描述。 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 所以其内容
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劳动理论,
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其中第一个规定阐发的是工人与劳
动产品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说: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
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
第 41 卷第 41 页。)是一种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关系的表现是:工人
生产的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越大, 自己占有的产品越少、 就越贫困;
工人创造的产品价值越高,他自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也就是说,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了自己的对立物, 成了统治自己的
力量,他们创造的产品的力量越大,统治自己的力量就越强,自己就
越没有力量。 在这种异化关系中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工人只有作为
生产资料的奴隶, 作为他产品的奴隶才能得到工作, 以获得维持生命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的生活资料, 因而工人为了生活, 必须作为生产资料的奴隶才能实现
自己的劳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遭到了双重的丧失, 即劳动者自身肉
体生存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者进行生产的生活资料。 马克思说: “工人
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 感性自然界, 他就越是在两个方
面失去生活资料: 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
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
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上的生活资料, 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41 卷第 42 页。)
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 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
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
质财富极大丰富, 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 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
隶。在马尔库塞看来, 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
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
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 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 取决于占统治地
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
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 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 ”(注:
《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 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
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 工人受消费
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 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
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