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ppt

发布:2019-01-15约7.55千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超滤处理效果 2 张捍民等进行超滤膜去除饮用水中污染物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滤膜能够有效地去除悬浮固体、胶体,试验中出水浊度始终保持在0.25NTU以下,并且出水中检不出细菌。 薛罡等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发现超滤膜除铁、锰的效率高,两者的去除率均达到85%以上。 * 超滤处理效果 3 国内外研究证实了超滤膜是悬浮颗粒、胶体、浊度和细菌的有效屏障,但因为它的截流分子量较大,导致它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不高。 吴舜泽等的研究表明超滤膜对水中高锰酸盐指数、UV254的去除效率分别在0~49%、20%~36%之间,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值比较高。 * 第3部分 纳滤技术 * 纳滤膜的特点 纳滤膜又称为超低压反渗透膜,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分离膜,其孔径范围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约1 nm左右,故称为纳滤膜。 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截留分子量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约为200~1 000 Daltons;其二是纳滤膜的表面分离层由聚电解质所构成,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 从膜的结构上来看,纳滤膜大多数是复合型膜,即膜的表层分离层和它的支撑层化学组成不同。纳滤膜属于压力驱动型膜,操作压力通常为0. 5~1. 0MPa,一般在0. 7 MPa左右,最低时为0. 3 MPa。由于这种特性,有时将纳滤称为“低压反渗透”或“疏松反渗透”。 * 纳滤膜分离机理 纳滤膜对溶质分子的截留去除是一复杂的现象,主要受膜电荷性和孔径大小这两个基本的膜特性影响。这两个特征决定了纳滤膜对溶质分离的两个主要机制,即电荷作用和筛分作用。 电荷作用主要是由荷电膜与渗滤液中带电离子之间发生静电作用形成的,这一分离现象又被称作道南效应。膜表面所带电荷越多对离子的去除效果越好,尤其是对多价离子的去除。 筛分作用是由膜孔径大小与截留粒子大小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粒径小于膜孔径的分子可以通过膜表面,大于膜孔径的分子则被截留下来。一般来说,膜孔径越小对不带电的溶质分子截留效果越好。 * 纳滤膜技术的应用 纳滤膜技术用于微污染水深度处理在我国已经有应用实例,在浙江省温岭市滨海镇,建成并运行着国内第一套纳滤法净化处理河道微污染水系统,其水源取自水质已是劣V类的当地河道,每日可生产500 t洁净的饮用水,供应于当地农村饮用,而这套系统生产的水的质量已全面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纳滤技术在山东长岛南隍城纳滤示范工程是国内首套工业化大规模膜软化系统,它以海岛高硬度苦咸水为水源,采用纳滤技术制备饮用水,系统连续正常运行27个月,淡化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纳滤膜技术对污染物的去除范围 去除硝酸和亚硝酸盐 软化(对苦咸水进行软化和脱盐成为纳滤应用的最大市场) 杂质、细菌和病原菌 去除氟化物 其它无机质(重金属、砷、氟化物)的去除 去除农药残留物和环境荷尔蒙物质、激素 去除三氯甲烷及其前驱物 天然有机物的去除 澡类和藻毒素 三致”物质 * 纳滤膜技术对污染物的去除特点 纳滤技术具有微滤、超滤技术共有的优点,如:处理过程中不产生副产物;处理单元体积小,易于自动化控制;广泛的pH适用范围;有效去除病毒、细菌、寄生虫,减少消毒剂用量等。 纳滤技术还具有微滤、超滤所不具备的优点: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减少消毒副产物的形成;有效去除原水中的BDOC,降低配水管网中细菌滋生的可能性,提高了饮用水水质安全;即使原水水质波动强烈,处理水水质仍能保持稳定。 * 法国Mery Sur Qise水厂纳滤膜处理工艺 (34万m3/d)流程图-处理含农药和有机物的地表水 * 法国Mery Sur Qise水厂纳滤膜处理效果 * Jarny水厂纳滤膜处理工艺(0.25万m3/d)流程图 ——处理富含无机盐的地下水 * 不同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效果比较 * Jarny水厂纳滤膜处理工艺效果 * 第4部分 反渗透技术 * 反渗透膜技术的特点 反渗透膜的孔径最小,在2~3nm以下。除了水分子外,其他所有杂质颗粒(包括离子)都不能通过反渗透膜,因此反渗透膜分离得到的水为纯水。 反渗透技术已经广泛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脱盐、工业给水高纯水的制备(电子工业用水、锅炉给水等),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饮用纯净水、优质直饮水的核心技术就是反渗透。 反渗透技术的操作压力较高,必须超过所处理水的渗透压。对于海水淡化,操作压力一般在3MPa以上。对于用自来水制备饮用纯净水,操作压力一般在1MPa以下(根据原水含盐量、纯水收率、膜特性而确定)。 * 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 1997年在我国嵊山建成日产500m3的反渗透海水淡化站,运行结果表明,反渗透膜元件脱盐率大于99%,可将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