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导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位置与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南起秦岭,北接长城与内蒙古高原相接,面积30多万Km2
2.地面:大部分为黄土覆盖,植被覆盖率低(多为次生灌丛和矮林),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3.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②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沟谷发育)
4.危害: 耕地----土层变薄,单产降低,质量下降
河流----泥沙入河,淤高河床
环境----生态恶化,加剧自然灾害发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9.6%)
自然要素 特征及表现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特性 表现 位置 过渡性 1从草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2从湿润向干旱过渡
3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4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壤 特殊性 细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易被冲刷 黄土极易受流水侵蚀 气候 不均匀性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 多发性 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区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90.4%)
不合理的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露天开矿,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等工程建设
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营造宫殿、樵采、战争等
上述人为活动带来的结果都是造成了地表植被破坏,从而引发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
③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3.综合治理——“三结合”原则
综合治理应坚持“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方向:改善整个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具体措施:
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六字方针)
工程措施 适用地段 效果 固沟 建淤地坝 沟谷地段 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修建小水库 营造防护林(生物工程) 护坡 封坡育林育草 缓坡地段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生产 修筑水平梯田 保塬 平整土地 部分塬面 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营造护林网(生物工程)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适用地区 主要措施 目的 耕作区 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耕套种 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发展生产 选育良种、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科学施肥 生物措施——种植乔木、灌木、草本
地区 措施 目的 不适宜耕种的地区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恢复地表植被 有条件的地区 大力种草植树实行乔、灌、草结合 增加土地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 5.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多达百万条以上。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巩固练习】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貌景观特征是 ( )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B、地势较高,开阔平整
C、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D、地表崎岖,岩石裸露
2、近年来该区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 B、矿产开采规模扩大
C、林草种植面积扩大 D、风沙危害严重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其中典型地貌有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据此回答3题。
3.下列地形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②③
4.对黄土塬的治理措施是
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 B.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C.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D.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5.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变化 ②兴修水利 ③毁林开荒 ④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