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草药资源高植化利用.doc

发布:2017-08-17约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民俗中的中草药略识 学 生: 摘 要:我国传统民俗中有大量的中草药。四时年节及礼俗中出现的药物很多,多数与卫生保健相关;民俗中药物的用途有辟秽防病、康复保健、美容化妆、随身服饰佩物、洗浴、日常疗病验方等;民俗是有群体性、倾向性的社会行为,并有地域性、传承性、历史性、民族性等特点;中草药的不少品种本身即由相关民俗演化而来;研究民俗中的药物有助于新药的发现或已知药物潜能的发掘。民俗;中草药;用途《周礼》云:“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 〔1〕 民俗一般指相沿积久的风俗惯制,是一类具有群体性、倾向性的社会行为,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科学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等。好的民俗可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如《诗经:“美教化,移风俗” 〔2〕 ,《汉书:“风行俗成,万业之基定。” 〔3〕 中药置身于中华文明沃土,深受华夏文化渲染,更因其作为战胜疾病这一自然现象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许多知识及相关技能逐渐衍化于日常习俗之中。民俗现象大多固然流于鄙俚,但内中不少却有着科学本质上的合理性。以下试举其例:   ??? 我国民间有“夏吃大蒜冬吃姜,各种疾病可预防”等谚语。湖南、广东、河南等地民间有用蒜避厄的俗信:农家将大蒜悬挂于门户或置于各种食物上,用以驱瘟神。今研究大蒜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痢、健脾、激活免疫功能等作用。另外,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4〕 实际上作为辟秽使用最多的药物应是艾叶,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端午日门插艾叶的习俗。现代研究发现:苍术及艾叶烟熏可显著杀灭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寇宗《本草衍义》记载当时民间有在产妇房中以火炭沃醋气的习俗,寇云是因“醋益血” 〔5〕 ,《本草纲目》则云“沃醋”可“杀邪毒” 〔4〕 。实际上其 本质与现代喷洒过氧乙酸一样,有空间消毒作用,苍术、艾叶烟熏的作用亦同。 ? ??? 江、浙一带民间有产妇分娩后饮用益母草汤的习惯。益母草含益母草碱,可促进子宫收缩复原,中医视为产后调理要药。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及云南等地历来有嚼槟榔的习俗。《景泰云南志》云:“其地多瘴疠,山谷产槟榔,男女旦暮以蒌叶蛤灰纳其中而吞之,谓之可以化食御瘴,及遇亲友往来宾客,辄奉嚼,以礼之敬。” 〔1〕 按槟榔,古今均为消食常用品,南宋 〔6〕 。现代研究表明槟榔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又如北京、河北一带立春日嚼食生萝卜以免疥疾、解春困,天津民间立秋日吃瓜以防冬春腹泻等习俗,均属其例。   ??? 胭脂是古代我国妇女最常用于涂面颊和口唇的化妆品,该物实由中药红花―――古称“红蓝花”制成。五代时马镐《中华古今注》云:“(胭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 〔7〕 ;苏颂《图经本草》也指出:“(红花)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 〔5〕 红花在现代也常被用于消斑,并被作为一些化妆品的原料之一。又如我国多数地方的妇女有染指甲之习,一种被称之为“指甲草”或“指甲花”的植物充作此用。“指甲草”即中药“凤仙花”,又名“透骨草”。此草捣汁浸于麻布或其他草叶,包缠于指甲上,经宿即红,且鲜红透骨,不易褪色。南方习在“七夕”染甲,云可防劳作时缩筋。宋:“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透甲方渐去。” 〔1〕 该药甘肃民间称“海纳”。据报载,阿拉伯名之为“哈纳”,阿联酋、科威特、阿曼等国新娘临嫁,必请专业美容师以之染手、足指(趾)甲 〔8〕 ,土耳其民间也有类似习俗。中药中作美容用的品种还有栝楼、白芷、青黛等许多。《证类本草》云栝楼实可“悦泽人面” 〔5〕 ;宋:“冬月以栝楼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 〔1〕 ;《名医别录》云“(白芷)可作膏药、面脂” 〔9〕 ;而青黛用于画眉之俗自先秦时即有,汉、魏时更成普遍。汉:“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1〕   ??? 在我国民间,一些药物经常被作为随身服饰和佩物。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地方的妇女儿童有佩带香囊的习俗。甘肃庆阳为周人发祥之地,自来古风浓郁,民间盛行制作“香囊”。近年端午更有“香包节”,届时形形色色的香囊杂陈市肆,琳琅满目,争奇斗艳。“香囊”又称“香袋”、“香包”、“荷包”,古代亦名“容臭”,系以色彩艳丽的丝绸缝制而成,内盛雄黄、朱砂、藿香等药物,古时官场曾为赏赐之品。清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