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腹部查体_图文.ppt

发布:2017-10-09约4.49千字共5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部的体表标志 异常肠鸣音 肠鸣音活跃:(肠鸣音10/分),但音调不高亢,见于饥饿状态、急性肠炎、胃肠出 血、服用泻药后等 肠鸣音亢进:10次/分,且响亮、高亢,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声。提示机械性肠梗阻 肠鸣音消失:3-5分钟未闻及,见于急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或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肠麻痹 触诊应与呼吸配合,随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至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 触诊应在右锁骨中线上及前正中线上进行。 当触及肝脏时应测量其肝缘与肋缘或剑突根部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脾肿触诊 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为轻度肿大 超过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超过脐水平线或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即巨脾。 脾肿大意义 轻度脾脏肿大见于: 慢性肝炎、伤寒、粟粒性结核、急性疟疾、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SLE。 脾脏质地柔软。 胆囊触诊 膀胱触诊 正常膀胱空虚时隐于盆腔内,不易触到。只有当膀胱充盈胀大时,才超出耻骨上缘而在下腹中部触到。膀胱触诊一般采用单手滑行法。在仰卧屈膝情况下医师以右手自脐 开始向耻骨方向触摸, 触及肿块后应详察其性质。 液波震颤 肝界叩诊 在右锁骨中线上,从肺部清音区(第2、3肋间隙)开始向下叩诊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 从右锁骨中线脐面开始向上叩诊,由鼓音转为浊音时为肝下界。估计肝上下界间距离,正常约9-11CM 正常肝上界于第5肋间隙, 肝下界于右季肋下缘。 让患者仰卧,自腹中部脐平面向一侧叩诊,叩由鼓音为浊音时,扳指不动, 令患者卧转向另一侧,再叩如该处由浊音变为鼓音,即称为移动性浊音。用同样方法 ,再叩另一侧。( 表明腹水1000ML)。 脾脏叩诊 叩击痛 膀胱叩诊 单手触诊法 双手触诊法 肝脏触诊 大小 质地:质软如唇、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 表面状态和边缘 压痛 搏动 肝区摩擦感 肝震颤 肝脏触诊 正常成人肝脏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软 的瘦者深吸气时可触及肝脏(肋下1CM、剑突下3CM)、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 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 晚期肝硬化。 弥漫性肝肿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 肪肝、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等。 局限性肝肿大:见于肝脓肿,肝肿瘤、 肝囊肿等。 肝脏变化意义 平卧位: 医生的左手绕过病人前腹壁,将 手掌置于左腰部第7-10肋处,试将脾从后 向前托起右手平放于腹壁,方向与肋缘垂直,自脐平面由下至上逐渐向肋方向移动,并呼吸配合,触诊要领与触诊肝脏方法相同。 右侧卧位:如仰卧位未能触及脾脏,应嘱病人右侧 卧位,再如前法检查。 脾脏触诊 脾脏触诊 测量方法 第Ⅰ线测量:甲乙线 第Ⅱ线测量:甲丙线 第Ⅲ线测量:丁戊线 脾肿大分度 轻度肿大 中度肿大 高度肿大 脾脏肿大测量方法 大小(size)“三线”、“三度” 中度脾脏肿大见于: 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及慢性溶血性黄疸等。脾脏质地一般较硬。 高度脾肿大见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症等。 正常时胆囊隐于肝之后,不能触及。肿大胆囊可在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触及肿大胆囊呈梨形或卵园形、张力较高的包块,可随呼吸上下移动,质地视病变性质而定 Murphy征检查法 用力按压腹壁,然后嘱病人缓慢深吸气,如在吸气过程中因疼痛而突然停止,称(Murphy)征阳性,可见于急性胆囊炎 麦氏点-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压痛及反跳痛提示阑尾炎 以左手掌托住右腰部并向推起,右手掌平放在右上 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于患者吸气时 双手夹触肾脏。 如触及光滑钝圆的脏器,可为肾 下极、此时患者常有酸痛或恶心不适感。 肾脏触诊 液波震颤(波动感):   用手触击腹部可有液波震颤 方 法: 令病人平卧,医生用一手掌面轻贴病人一侧腹壁,再令患者或一助手将其手尺侧,沿正中线压于腹壁。医生用另一支手轻叩击对侧腹壁,所产生的震动波,即可通过液体传至对侧被手感之震动,此法用于检查大量腹水患者。 此法检查腹水,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 液波震颤 此法检查腹水,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 叩诊音响:正常情况下,除肝脾区,增大的膀胱子 宫,两侧 腹部近腰肌处为 浊音外,其余均为鼓音。 叩诊方法:直接叩诊法与间接叩诊法但多用间接叩诊法 腹部叩诊目的:可了解腹腔某些脏器的大小、叩痛、充气情况、 积液、包块等。 腹部叩诊 (视诊与触诊的补充) 腹部叩诊内容 肋脊角叩痛 腹部叩诊音 肝脏叩诊 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